每到农历春节,为祈求风调雨顺,家家户户都有在家中张贴年画祈福的习俗。随着现代文明的逐渐繁荣,传统的木版年画工艺逐渐走向没落,很多年轻人根本不清楚木版版画为何物。
24日,记者前往已有近200年历史的王氏木版年画发祥地——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杜家庄村,探访木版年画的发展历程。
| ||
| ||
| ||
|
起源
相传六代到今天
24日,记者来到徂徕镇杜家庄村。冬日的暖阳照在笔直的村路上,三三两两的老人正在路边晒着太阳聊天。顺着村道前行,在穿过几个胡同后,一处干净的农家小院出现在记者眼前。
小院的大门上贴着一对神勇门神,在院子里,记者见到了杜家庄王氏版画的第六代传人王金生。“现在泰安市制作木版年画的,基本上都是从我们杜家庄王氏学去的,到了我这一代已经是第六代了。”王金生说,当时,制作木版年画是个很赚钱的生意,在新中国成立前,王氏木版年画达到兴盛期,他的家里每年都招十几个雇工,各种版画年销售近20万张。年画销售到泰安周边的莱芜、沂源、济南等地,河北、河南、安徽等地也有客商前来提货。
岱岳区徂徕镇宣传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王氏木版年画,刀法刚劲有力,题材多以喜庆为主,颜色对比强烈,作品夸张变形,写意传神,风格迥异,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
王金生告诉记者,根据王氏家谱记载,王氏木版年画始于明朝中叶,因战乱原因已无据可查。木版年画的第一代传人王清富曾在泰城洼子街一带干画匠,从事年画创作,画家堂,财神,搞套版的木版年画,后回到杜家庄继续从事年画创作。
风俗
过年贴画为祈福
记者在王金生的工作间看到,已经制作好的年画正挂在架子上晾着。徂徕镇宣传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王氏家族的老祖爷都是画匠,所以木版年画的品种很齐全,有家堂、财神、保家客、全神、灶马、门神、牛马王、天地牌观等种类。
“你看这些是全神图,在除夕夜按照风俗,要给各路神仙上贡,但因为怕有说不到的地方,就把全神图放在火纸上烧掉,这样天上的神仙就都知道了。”王金生的妻子武翠华告诉记者,他们把木版年画当成是一种传统文化,因为年画上都是印着一些全神、灶王爷、门神等,为了表示对神灵的尊重,买木版年画不叫买,叫请。
“除了上贡,以前老百姓还把秦琼和敬德两个门神贴到二道门上,让它们把护大门,让邪风妖气远离家庭,求得平安。”武翠华说。
记者了解得知,按照版画的内容分类,门神还分为武门神、文门神和童子三类。武门神即手持武器的秦琼、尉迟恭;文门神即身穿朝服、报笏板的文官;门童有麒麟送子等内容。这些根据风俗都有不同的张贴位置。
遗憾
珍贵木版成案板
王金生诉记者,木版年画最主要的是刻版,因为要用到染料,所以必须用木质比较坚硬的梨木做刻板。木版年画不仅对木质有很大的要求,而且对刻版的艺人也有很大的要求,因为版画都是层层印彩,必须想好每一部要雕刻的东西,才能使最终出来的版画与设想的一致。
“你看我这幅全神图要用到5个木板,要使版画出来之后好看,就必须在这5个木板的不同地方上彩,最终色彩在人物上反映出来,不同颜色结合在一起,反映人物性格。”王金生说,上彩之后还得把画晾干,因为染料会让宣纸起褶皱,如果不晾干,继续上染料,就会使染料和染料之间产生印花,最终把整个版画都弄坏了。
“现在许多有百年历史的木版都被当作柴禾烧了。”王金生一边说,一边从操作台下面拿出了一个木版。记者看到,这块木版刻得是一个门神,穿着铠甲,十分英武,胡子、眉毛被刻画得十分清晰。
“这个木版是我见过的刻画人物最好的,最少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但就是这个木版,还是我从同村的一个大娘家里要来的。在这之前,这个木版竟然成了剁鸡食的案板。”提起老辈人传下来的木版,王金生遗憾地说,他小时候,家里的木版能够摞到房顶的梁下,现在家里几乎找不到一套完整的了。
传承
改良内容求发展
“为了保护王氏木版年画,泰安市已经把这项文化传统列为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徂徕镇宣传办工作人员介绍,木版年画也面临着传承难的困境。因为做年画赚不到什么钱,很多年轻人都不愿学这门手艺。
“现在顾客的要求提高了,很多老版印出的版画人物形象太单一,很多人就提建议。我们也在顾客意见的基础上对版画的内容进行了改良,比如全神图,以前版画上面印的神仙少,通过改良,增加了很多神,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神图。”武翠华对记者说。
王金生对木版年画非常有感情,他说:“现在会版画制作的人越来越少了,我的三个孩子都有正式工作,谁也没空学习这门手艺,但这是老祖宗传下的文化,没事的时候我都让孩子跟我学,但孩子们因为工作忙,学的很少。”
“不管怎样,我都不能让世代传下来的这个老手艺在我手里失传,等版画生意好了,就雇人跟我制作版画,让版画世代流传下去。”王金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