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河东岸有个叫东高榆的小村子,别看村子不大,这个村却有“山东木梳第一村”的美誉。这个村416户村民家家从事木梳加工,年产不同规格的木梳1.2亿把,有的甚至出口到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
走进莒南县板泉镇东高榆村,到处能听到制做木梳的机器声。51岁的丁世忠向记者演示了一遍木梳完整制作过程。一块锯好的原木,很快被切成一个大小适中的木板,经过刨平、开齿、锉齿、锯背,之后再打磨、上光、砸花,一把制作精美的木梳便呈现在记者面前。
东高榆村做木梳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清朝中期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材质以枣木为最佳,杏木、梨木次之。经过截砣、解板、散花、棒齿、剔齿、刻花、着色等20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分大弓、大片、大方、中方、小方、栊子6个规格型号。木梳具有塑料梳不可替代的活血通络、健脑护发之功效,热水烫不变形,使用后无毒、无过敏反应。
以前,手艺主要在陈姓村民中流传,而且传男不传女,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传统工艺得到了彻底解放,男女老少都纷纷加入到这一传统手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来。
近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下,群众成立了木梳专业合作社,木梳产品实现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国际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市场空间不断拓宽,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