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是孔子后裔嫡系长子长孙的世袭府第。由于历代封建王朝“代增隆重”的“推恩”政策,使这个“世袭罔替”的“阙里世家”成了中国历史上仅有的能够 “与国咸休”、“同天并老”、“安富尊荣”的“圣府”。
自孔子去世后,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195年 “自淮南过鲁,以太牢祀孔子”,承认了儒家的正统地位,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也都尊儒。唐代对孔子推崇备至,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孔子为文宣公,其嫡长孙封公爵;宋代又封其后裔嫡系为 “衍圣公”,这一称号一直延续到清代,故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明、清以来孔府又袭封 “当朝一品官”,是名符其实的“公侯府第”。在孔府日常生活中,上要迎迓圣驾,下要接待各级权贵,因此宴饮频繁而且讲究。孔府的烹饪技艺高超,厨师代代兴盛,积累了丰富的烹饪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孔府菜”。
孔府菜的发展,不言而喻,是孔子的饮食观和养生之道的延伸。《论语·乡党篇》中,孔子有这样的论述,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饣壹而饣曷,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
孔子认为,烧饭的米应当尽可能的精些,作脍用的肉要切得尽可能细些,粮食陈旧和变味,鱼和肉已腐烂了,都不能吃。食物霉变,气味不好,不能吃。烹调的不好,火候不当,即烹饪技艺不佳的食物,不要吃。不到吃饭的时候,不要进食。不按一定的方法宰割的牛羊豕等畜肉,而且切的不规则的肉,不要吃。烹调时如没酱盐醯等调料来调味,以及佐料放的不适当,做不出好味道的菜来,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得不要超过米面的量,应以粮食为主。否则既不利于消化也有损健康,这就是孔子提醒人们,在饮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度与量。饮酒时,每个人酒量是不尽相同的,但应量力而行,不能强求一致,最重要的是应有一定的限度,但以不伤神乱志为限,不能过饮而失礼度。从集市上买来的酒和熟肉,可能不洁净,也不要吃。姜,可以去掉鱼、肉的荤腥味,又能促进消化,如不放上姜的菜,不要多食。
孔子参加国君祭祀时分到的肉,不过夜就必须吃掉或送人。因为大型的祭祀完,祭肉已不是当天的了。祭肉放置的时间不可超过三天,超过三天的肉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就要变质,就不可在食用。
孔子还说,当吃饭的时候,切勿边说话,边吃饭,这样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
孔子的饮食言论,虽然不多,但很精辟。从诸多方面阐明了烹饪之道,饮食礼节,并例举了八种“不食”的食物。以当代饮食科学观点来看,这些论述也是合于科学道理的。
孔府宴的形成,是在孔子后裔被封为衍圣公、世袭一品官职之后,是长期逐渐形成的。孔府宴席面款式规格多样,礼仪庄重,等级分明,十分严格,最华贵的满汉全席,要上196道菜。孔府菜做工精细,善于调味,讲究盛器,烹调技法全面。在诸多技法中,尤以烧、炒、煨、炸、扒,而且制作程式复杂,以煨、烧、扒等技法烹制的菜肴,往往要经过三、四道程序才能完成。其风味特色则是清淡鲜嫩,原汁原味。
孔府历来十分讲究盛器,银、铜、锡、漆、瓷、玻璃、玛瑙等各质餐具俱全,因事因馔而用,取其形象完美。进餐席面注重食器相宜,相沿之制则煎、炒宜盘;汤羹宜碗;大件汤菜以钵盛之,因菜设器,按席配套。在多种盛器中,除鹿、鱼、鸭等专用象形餐具外,还有方形、圆形、元宝形、八卦形、祥云形等器具都是根据菜样所制做以点缀席面。
孔府菜的命名极为讲究,寓意深远,有些沿用传统名称,此类多属家常菜。有的取名古朴典雅,富有诗意,如“一卵孵双凤”、“诗礼银杏”、“阳关三叠”、“白玉无瑕”、“黄鹂迎春”等都属于此类。有的菜命名以人入胜,如“带子上朝”、“玉带虾仁”、“雪丽琥珀”等。还有一类菜的名称是用以赞颂其家世荣耀表达吉祥如意的,如“一品锅”、“一品寿桃”、“一品豆腐”以及“福、禄、寿、喜”、“万寿无疆”、“吉祥如意”、“合家平安”、“连年有余”等。
孔府菜的原料,既有名贵的驼蹄、熊掌、猴头、燕窝、鱼翅,也有地方特产。微山、南阳、昭阳、独山四大清泊出产的鱼、虾、龟、蟹、藕、莲等是孔府菜中的常用原料,这就不免打上鲜明的地方风味的烙印。
清道光年间孔府厨房的一份《支额账簿》记载,每天孔府备办的席子面上要用30至40只鸡,200至300个鸡蛋,90个品种的蔬菜200至300斤。早在明代孔府就设立了专门供应新鲜蔬菜的人户,他们种有孔府的菜园地。孔府为了确保每天的鲜菜供应,对菜户有严格的规定,《孔府档案》记载: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八月十四日,孔府对菜户韩振等人说:“每日轮办送新鲜蔬菜,送府应用,如有奸猾者,定行重责不贷”。
孔府内厨房有内厨、外厨之分。内厨主要专供应府内家族的日常饮食;外厨是供应外客宴饮举办大型宴席及祭孔饮食。孔府的厨师一般都是父子相承,世代相传的。由于世代服务于孔府,对府内规距了如指掌,对主人们的食性嗜好揣摸掌握得入精入微。
内厨,厨师共分三班,每旬一班。每班一个灶头,共7至10人。灶头往往由厨师担任。这些人员都是由灶头分工,包括墩、灶、水案、面案等工种。内厨是伺候内宅主人的,都是经过挑选的精干而又技艺高超的厨师,他们的待遇稍高一些。厨师每三个月可以从孔府领取一次赏银,多是以实物小米支付,一次每人可得400至500斤。徒弟只管吃饭,白干三年。平时饭菜若能使主人吃得满意,当场会得到主人的赏银。这种赏银并无定例,多少不一。有一次孔令贻之母过生日,厨师做了一个“寿桃”点心献上,当场给赏银10两。所以三班厨师都想在自己当班的十天里使主人吃得满意,能得到奖赏。这样的竞争也促进了烹饪技术的提高和发展。
外厨,分成两班,半个月一班,每班十人左右,也有灶头领班。他们平时并不到孔府,只有在大祭大宴和接待重要外客时才被叫来。这些人虽不在孔府,但在当值时日不得外离县城。孔府的祭祀是很多的,各种大祭、小祭不断,所有祭品的制作和参加祭孔礼仪的贵宾们吃饭或宴席,都有外厨负责。
有时孔府还有重大的婚丧之事或迎接显宦达贵,讲究排场。这时内、外厨就要统一使用。在混合编制时,技术上往往以内厨为主。也有外地来祭孔的达官贵人自带厨师的情况,这时外来的厨师与孔府厨师共同掌灶。久而久之,厨师之间就不断得到技术上的交流和提高。
孔府的宴席名目繁多,等级严格,有婚、丧、寿宴,官、族、贵宴(即迎接官府、族人、贵客的宴会)。这些宴会的参加者,既有官职大小之别,又有族人亲疏之分,另外还有礼仪大小,节、祭、日重轻的区分。孔府掌握着因人、因事、因时而异的接待原则,所以各种宴席严格区分,菜肴的珍贵、粗细、多少和餐具器皿的贵重程度都有区别,便能在宴中充分体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孔府宴中等级最高宴席就是满汉全席,除此之外在规格上还有低、中、高级的燕窝席、全羊席、鱼翅席、海参席、如意席、全素席、清真席、四四十六碗席和四大件、三大件的席面。
孔府宴讲究仪式,清朝以来,为招待皇帝和钦差大人的“满汉宴”,又称“满汉全席”,是清代满、汉国宴规格。孔府“满汉餐全席”餐具是孔府中最珍贵的一套食器,是银锡合金制成的。“御赐银质礼食大宴食器”器具上有“辛卯年”的镌记,“辛卯年”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标明这套餐具是乾隆三十六年制造的。全套满汉餐具共404件,分别有主、副、配和大小器皿组成,有的餐具名也就是菜名。可供上196道菜。从器底钤字可知,器具出自广东潮阳潮城名店“颜和顺正老店”,匠师是杨义华。
如鱼翅四大件,开始先上八盘(干果、鲜果各四);然后上第一个鱼翅大件,接着跟两个炒菜行件;第二个大件上鸭子大件,跟两个海味行件;第三个大件上鳜鱼大件,跟两个素口淡菜行件;第四个大件上甘甜大件,如苹果罐子,后跟两个行菜,如冰糖银耳、糖炸鱼排。少顷,再上两盘点心,饭菜四个,最后四个素菜,紧跟四碟小菜,最后上面食。
若是海参三大件,也是先上八盘干鲜果,然后上海参大件,第二、三个大件是神仙鸭子、花篮鲑鱼(俗称季花鱼)或诗礼银杏。每个大件也要跟两个行菜,如粹活虾、炸熘鱼、三鲜汤等,饭菜仍是四个,如元宝肉、黄焖鸡等。如果是燕席四大件,就要有带烧烤的菜了。如烤鸭、烤猪、绣球鱼翅、珍珠海参、玉带虾仁等。在饭菜方面,秋天是菊花火锅,两火锅一荤一素,冬天是一品锅、什锦火锅和杂烩火锅。
孔府宴除了款待帝王、王公大臣所用的宴席还有喜宴、寿宴和家宴。
喜宴是孔府内受封、袭封、衍圣公和公子的婚礼及小姐出嫁、得子等喜庆之事,都要办宴祝贺。孔府喜宴有冬春夏秋四季之别,每一种菜则又有完全不同的设计,尽可能使其多具特色,能满足人们对各种口味的品尝习惯。这种宴席面上往往突出喜庆气氛。其菜名多美好、吉祥之意。席面有陈干、鲜果碟、凉菜拼盘和大件、行件等各色菜馔,都是取其“百年好合”、“吉祥如意”等之寓意。如干果中的红枣、花生、桂圆、栗子四果碟,各取一字,即“早生贵子”之意。大件或行件则以“冰糖百合”、鸡里炸”、“桃花虾仁”、“凤凰鱼翅”、“阳关三叠”、“鸳鸯鸡”、“带子上朝”、“四喜丸子”等。在开席前要鸣放鞭炮,讲究一菜、一格、一味。
寿宴是孔府宴的一部分,孔府专门备有册簿,记载衍圣公及夫人、公子、小姐以及至亲等主要成员的生辰,届时要设宴庆祝,这样周而复始,形成了寿宴。寿宴上的名菜佳肴非常精美,制作精细,餐具讲究,陈设雅致。寿宴首先上“高摆”。“高摆”为孔府高级宴席特有的装饰品,用江米面做成,外层表面放有各种干果,以不同造型和颜色,摆成图案,呈圆柱形摆在四个大银盘中间。“高摆”的正面做有文字,四个“高摆”连起,就是宴会的主题。寿宴往往写有 “福寿绵长”、“寿比南山”等。菜肴名称也各有寓意,如“长寿鱼”、“福寿绵长”、“一品寿桃”、“寿惊鸭羡”等。孔府最隆重的寿宴是衍圣公及老太太的生日。据记载,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八月二十四日,为七十四代衍圣公孔繁灏的夫人毕氏祝寿时,仅宴会一项开支138.9万文钱,七天内先后摆人参席、鱼翅席464桌,还备有寿桃、酒等。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十月二十九日,是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的三十寿辰,曾大摆筵席710余桌,海参、燕窝、鱼翅等席面一应俱全,府内外掌灯结彩,内宅外院布满座席。
家宴是孔府自己接待亲友和自己所用的宴席,菜品也是随着季节而变换的。孔府内除内厨、外厨外,还有自设的小厨房,烹调各自的饭菜。家常宴席面上往往有“紫菜姜炸雏鸭片”、“神仙鸭子”、“海参虾仁”、“和家平安”、“海米珍珠笋”、“诗礼银杏”、“金丝银条”等。关于金丝银条还有一个故事:清康熙年间,康熙南巡途中,来到孔府,府内为皇帝进献了“燕菜全席”。每道菜的每道工序都有人专司其职。专为府内送豆芽的豆芽户,豆芽户将豆芽放在门前的上马石旁,托付给乐班照看,乐班中有一乐童,闲来无事,将豆芽前后两头摘去。待厨房派人来取豆芽时,因匆忙,并没有引起祸端。当要做菜的时候,才发现筐内竟是少头无尾的豆芽,要在让豆芽户送已经来不急了。府内厨师用秫秸蔑在每根豆芽的一边划开一条细缝,内放上极细的熟鸡丝,挂上糊炒。盘子户把这道菜端上去的时候,报了一个 “金丝银条”的菜名这就是这个菜的名的来历。孔府还内有一套“公爷饭”食谱,就是六个普通菜,并有三四种点心,还有咸糊糊、煎饼、山芋、咸菜,都是山东农村老百姓的日常食品,但经过孔府厨师的精巧细做而成独特菜。山芋是孔林里特产的一种林芋,香滑糯软,清代曾作为贡品献给朝廷。孔府里每年都要腌制咸菜,如腌白菜、腌萝卜、醉螃蟹等。腌白菜是用白菜心,根部切开口塞入特制的调料,排放在缸内,加盖密封,一个月后即可食用,酸甜咸辣,清爽脆口,名叫“珊瑚白菜”。腌萝卜是萝卜切成螺旋状,排放入缸,以糖醋浸泡,叫做“蓑衣萝卜”。从米粥、煎饼、咸菜、豆腐到豆芽、香椿、鸡蛋、茄子,这些来自民间的常食小吃,经过制作,成为孔府的,其原则是“精菜细作,细菜糖炒”。所以孔府的家菜也是别有风味的。
在孔府各类宴席中,最低等的是给当差的、府内仆人们吃的,他们不能上桌子,在院里搭起天棚,地上铺上炕席,席地而坐,叫做“坐席”。每一桌席都有十碗菜,这种菜的规格叫“十大碗”。据记载:这十碗菜有:海参、鱼肚、红肉、清鸡丝、瓦块鱼、白肉、肉饼、海米白菜、八仙汤、甜饭。
孔府宴席一向沿袭旧制规格,其布席,就座,上菜都很讲究。席面布置有首尾,上菜程序有先后。遵循惯例,咸先淡后;浓先薄后;无汤者先,有汤者后,宾主对坐,循序进献,以示诗礼之家风。孔府长期形成的各类宴席,等级分明,如今已经成为我国烹饪菜系中重要代表。#p#副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