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祭孔大典》项目
《祭孔大典》是专门用以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祭祀乐舞,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产生形成于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山东省曲阜市。
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真正意义上的《祭孔大典》则始于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总计达196次之多,汉代有四位皇帝幸鲁主祭,清朝仅乾隆皇帝一人先后八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子。国民zf明令全国祭孔,其议程和礼仪作了较大变动,献爵改为献花圈,古典祭服改穿长袍马褂,跪拜改为鞠躬礼。1986年,沉寂了半个世纪的《祭孔大典》,经曲阜市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在当年的孔子故里游开幕式上推出。
《祭孔大典》的神奇魅力,充分表现在乐、歌、舞、礼四种艺术形式上。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用艺术的形式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中的精华篇章,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的“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
二、孔孟之乡的梁祝传说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原属邹县)驻地南约600米发掘出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据碑文记载,此碑为明正德十一年所立,碑文交待了梁祝传说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过程,此碑是目前梁祝遗址中立碑人官位最高;立碑时间最早;记载梁祝传说内容最详实的一块碑。其碑文记载的梁祝传说的基本内容为:
在昔日的济宁九曲村,有一户姓祝的人家,因家中很富有,乡人称他为祝员外。他家虽富,但并没有社会地位,而有男孩的家庭,孩子通过读书,求得官位,受到世人的尊重。祝员外因自己家中没有男孩读书,整日哀声叹气。他家中有一个女儿,叫祝英台,她看到父亲因没有男孩读书而发愁,为了解除父亲的忧愁,她女扮男装到邹县(今邹城市)峄山读书,路上遇到也去峄山读书的邹县西居村的梁山伯,两人相见后情投意合。在峄山读书期间,二人同吃、同住,祝英台三年衣不解。学业完后,梁山伯应祝英台之邀,到祝家拜访时,方知英台为女子,他向祝英台求婚,祝英台虽内心深爱梁山伯,但因此时祝英台父母已将她许于邹县西庄的马家,祝英台已无法答应梁山伯的要求。梁山伯回家后不到一年,就因思恋祝英台而死。
马家迎娶祝英台的那天,祝英台也因思恋梁山伯而死在家中,马家迎亲的队伍空车而返。梁山伯和祝英台因相互思恋而死的事,在当地很快传开,一些开明人士被梁祝二人真心相爱的故事所打动,经多方商议,决计把祝英台葬于梁山伯墓中,使她们生前虽不能结合,死后二人能永远相伴。他们认为这样做,这无论是从天理还是从人情的角度讲,都是应该的。
后人为了纪念她们,唐朝武德年间,就在梁祝墓地建有祠堂,到了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对墓、祠进行重修,并立碑纪念。这就是孔孟故里的梁祝传说。
三、鲁西南鼓吹乐
鲁西南鼓吹乐是山东鼓吹乐的重要流派,是一种以唢呐为主要演奏乐器的民间艺术形式。鲁西南鼓吹乐主要分布在济宁市、菏泽市及周边地区,山东省嘉祥县是鲁西南鼓吹乐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关于鲁西南鼓吹乐最早的史料记录,是建造于东汉末年武氏祠内的画像刻石,武氏祠有六块石刻碑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当时鼓吹乐舞曲的场面,其中左石室第三石有幅完整的鼓吹乐舞场面。
鲁西南鼓吹乐种类繁多,按演奏功能分为:一般乐队(吹奏乐队)、祭祀乐和拜鼓乐三种形式。一般乐队(吹奏乐队)以一枝木杆唢呐为主要乐器,配以笙、笛伴奏,用于一般红白事,主要曲目有《五字开门》、《六字开门》。祭祀乐演奏形式有两支中音唢呐(俗称对大笛),两架扁鼓、大鼓、点子、云锣,并配以铜鼓,主要用于旧时大户人家祭祀,气势宏大,曲目以套曲为主。拜鼓乐用一支铜唢呐,配以闷子、磬、铛铛、扁鼓等,这种鼓吹乐古朴典雅,庄严肃穆,用于丧事祭奠“二十四拜礼”。鲁西南鼓吹乐曲目丰富,初步挖掘整理出传统曲目200余首,已收入《中国民乐集成·山东卷》31首,沿用至今常用的50余首。
流行于嘉祥的鼓吹乐大体分五大班社:东部靠近大运河与济宁接壤的疃里镇,以杨兴云为代表的“杨家班”;西邻菏泽市的老僧堂乡,以曹瑞启为代表的“曹家班”;中部地区的大张楼镇,以任同祥为代表的“任家班”;北部地处嘉祥、梁山、郓城三县交界处的黄垓乡,以赵兴玉为代表的“赵家班”;南部山区纸坊镇、马集乡一带,以贾传秀为代表的“贾家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