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民间织锦,就是将有色棉线按照设计好的经纬,织成带有几何图案的家织土布,因其图案绚丽似锦,1985年被山东省工艺美术所定为此名,简称“鲁锦”。在鲁西南当地,俗称“土布”、“粗布”等。鲁西南民间织锦技艺主要分布在山东省的济宁、荷泽两市及周边地区,其中尤以济宁市的嘉祥县为典型代表。  
  早在春秋时期,嘉祥一带就是桑蚕之地,纺织业十分兴盛。被誉为世界艺术瑰宝的嘉祥武氏祠汉画像中,《曾母投杼图》所画斜织机就是当今立式织机的先祖。元明之际,棉花在山东大面积种植,鲁西南人民将传统的丝织工艺揉于棉纺,形成了民间织锦。千百年来,经过劳动群众的不断创造,这一技艺更加丰富完善,传承至今天,民间织锦已深深植根于鲁西南及周边广大地区。  
  鲁西南民间织锦织造工艺复杂,大大小小的工序共72道,主工序有经线、闯杼、掏缯等9道。一团团洁白的棉花,能够纺染成22种色线,织成1990多种富含民俗文化内涵的绚丽图案。图案美观,种类繁多,寓意吉祥。鲁西南民间织锦采用天然原料,纯手工织造,舒适环保,应用广泛,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近年来,嘉祥县对民间织锦做了大量挖掘保护工作,开发出了一批新产品,先后出口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名扬中外的“中国鲁锦之乡”。  
  鲁西南民间织锦技艺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济宁、荷泽两市及周边地区,其中尤以济宁市的嘉祥县为典型代表。  
  关于嘉祥纺织工艺的最早记录是《战国策•秦策•秦武阳谓甘茂章》,其中有曾子的母亲织布的记载。另外,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刻有一幅《曾母投杼图》,其中曾母使用的斜织机就是今天遍及鲁西南家家户户的立式织机的先祖。西汉刘向《烈女传》载有“秋胡戏妻”故事,故事中记载秋胡之妻靠植桑奉养婆婆,秋胡戏妻之地即为桑林边。秋胡,春秋时期南武城人(今嘉祥县内有南武城遗址)。这些史料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嘉祥一带就是桑蚕之地,纺织技术已经成熟。汉代时期,亢父(今济宁市)是全国三大纺织、服饰手工业中心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鲁西南地区广植桑麻,桑麻纺织得到进一步发展。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的“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和“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的诗句,描绘出唐代山东纺织业的盛况。宋代,鲁西南地区的丝、麻织品名扬海内外。  
  元代,黄河流域开始种植棉花,使用棉花作原料纺线织布越来越普遍,鲁西南人民将传统的丝、麻纺织工艺揉于棉纺织工艺,织成的棉布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西南民间织锦。嘉祥元代曹元用墓出土的棉菱形花纹织锦,其精美的图案显现出起步阶段的嘉祥民间织锦技艺已经十分精湛。明朝初期,棉花开始在鲁西南地区大面积种植,棉纺织技艺日趋成熟。随着明清两代织具的改进和纺织、印染技术的发展,鲁西南地区的棉纺织业进入了十分繁盛的时期,鲁西南民间织锦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清代鲁西南民间织锦曾作为贡品进献朝廷,至今中央美院民间美术研究所还收藏着清代鲁西南民间织锦数百个品种。清末,随着洋布的大量涌入以及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手工织造的民间织锦受到冲击,渐趋衰微。  
  20世纪70年代,民间织锦在鲁西南的农村依然普遍,当地妇女人人擅长纺线织布,产品多为自用。据档案资料记载,嘉祥民间手工织机曾经达到1.4万多台,纺棉车10万多架,三、四户就有一台织布机,每户就有两三架纺棉车,很多一家一户就能独立地进行纺、浆、径、涮、织等全套工序。 近年来,嘉祥县对民间织锦做了大量挖掘保护开发工作,组建了一批织锦生产企业,结合传统工艺,融合先进生态染整技术,开发了一批新产品,先后出口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名扬中外的“中国鲁锦之乡”。   
  织锦的织造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先后要经过大大小小72道工序,主要有纺线、染线、扽线、经线、闯杼、刷线、掏缯、吊机子、织布9道主工序。每道主工序里有诸多子工序,全部采用纯手工工艺。织造工具几乎全是木制的,结构都很简单。随着鲁西南劳动妇女对纺织技术的不断革新,民间织锦由最初一把梭、两把梭,发展到13把梭,最多可达20把梭。  
  经过种棉、采棉、去籽、弹棉、搓“补几”等前期准备工作,即可开始纺线。  
  一、纺线  
  把纺车支在地上,纺线的人就地放一个蒲团,盘腿而坐,右手转动纺轮,带动线锭子转动,左手捏着棉条接向线锭子的线头,棉条上的棉花随着线锭的快速转动自动加捻成线缠绕在线锭上,左手顺势向后拉,纺出的线越来越长。手不断前后拉动,线丝丝缕缕绵延而出。纺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若两只手配合不好,纺出的线不是断头就是粗细不匀;把棉条捏紧了,向后扯慢了,线就粗了;向后扯快了,棉条捏松了,线又细了,没有一点劲道。右手纺轮转动的速度也大有讲究,比左手向后扯拉的速度慢,线就断;速度快,纺出的线又粗又硬。因此纺线的工艺看似简单,实际需要长年的经验积累才能两手配合得收放自如。  
  二、染线  
纺好线就可以染色了。过去都是自家织布,自家染色。染料是用艾叶、稻草、石榴、柿子及一些中药材制作而成的。先在锅里加清水,估计能漫过纺线就行,加热成温水,往水里放染料,再添上点酒和盐,把水和匀了就将线放进染液,用棍子上下搅动。开锅后线就染的差不多了,拿不准的会取一根白线浸入染液试一试,不再上色就表示染液已经被线全部吃透了。染液中加入酒和盐,染出的颜色会比较鲜亮好看,也不易褪色。20世纪70年代以前,农家妇女一般都是自已纺线、染线,到了70年代后期,逐渐变为直接买成线织布。买的棉线最大的好处就是颜  
色丰富、不褪色,还省事,但织出的布无论是穿的还是铺的盖的,贴在皮肤上都不如自家纺出的线舒服。  
  三、扽线  
  染好的线首先要浆,要扽。浆线就像浆衣服,用面和水打成稠浆糊,再加入少量凉水搅匀,将线放入搓揉,把浆糊全部揉到色线中去。然后将线穿晾在横杆上,用扽线棒一会儿拧着扽,一会向下扽,让线彻底干透。浆过和扽过的线失去了粘性,彼此不会纠缠,不会乱,为经线和织布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四、经线  
  经线杆是简易却又重要的经线工具,妇女们往往在农具的杂什堆里顺手抄出几件家什,比如锄头、耙等,用砖头石块压一压,拿旧布条一固定就行了。经线杆上穿几十个铁环,用线将环固定,每个环下按照织布图案将色线络子排好。比如三十个铁环下放三十个络子,根据选定的图案依次排列为:1英绿/1黄/1梅红/7二红/1白/1红/6白/2红/5黄/1白/2黄/2白,这三十根色线构成一个图案组织。   经线橛的数量要根据布匹的长度来确定。比如要经相同纹样的六床被面,取一床半被面长度为两根经线橛之间的距离,当地人称为“一沟”,一般一沟为13米左右(由炕的长度、宽度和布面的幅宽决定),则经线橛来回钉置五个,即四沟,以保证六床被面的长度。紧挨最后一根线橛再加置一根,这两根称为“交橛”,是每趟经线的结束之处,经线在这里需要交叉,故而得名。经线橛固定后,将每个络子的色线牵出穿过上面的铁环,两两相系,这时就可以经线了。经线人将铁环上的线一一牵出(30根线)执在手中,按由死橛(即第一根橛)到交橛的顺序分别挂在每一根经线橛上。当走到交橛时,需要“拾交”,即右手食指、中指将每根线按顺时针翻绕使线产生交叉,按次序分别挂在两根交橛上,然后返回。这样由交橛到死橛将线挂在每一根经线橛上,这样来回经20趟,则每一根线橛上都挂有600根色线,走回死橛,  
  经线完毕,将多余的线扯断。经线时为了数线准确,专门有人守在某根线橛边“查贴”。每40根线为一贴,线橛上挂有40根线时,即用布条或线绳系为标记,经600根线的布幅,15贴即可,随即通知经线人停止经线。经线结束后,先将交橛处的交叉用线绳捆系,以保持交叉的状态,而后开始卷线,从交橛处将线提起,以右手和右臂为轴,将线全部缠绕在右臂上,形成一个大线团,最后将臂抽出,将线团收好。  
  五、闯杼  
从闯杼开始各道工序都在为上机织布作具体的准备。杼是织布时离穿梭来往的纬线最近的一个织机部件,用于控制经线构成的布幅宽度。闯杼就是用篾片将经线按顺序一根根分离插入杼中,使几百根经线各司其位,防止纠缠。闯杼时特别需要注意每一根线与杼缝的次序必须彼此对应,不得有误。待全部线头闯入杼中,用高粱莛杆穿起线头以防脱回。  
  六、刷线  
  闯杼完毕开始刷线,以清理经线之间的缠连,使其一根根次序井然。用刷子将线团中的经线一段段梳开,并缠在圣花上,每间隔五、六米,夹缠一根细细的莛杆,有利于线的紧缠。经线全部刷完后将线尾剪断。  
  七、掏缯  
  掏缯是织锦的一个重要工序,因为不同的掏缯方法决定了经线上不同的图案变化。其实综就是缯,缯的目的就是在织造时使经线一根上、一根下分离形成织口,便于穿纬线。缯越多形成的织口变化也越多,则织物的纹样也越趋于丰富多彩。织平纹织物时掏缯比较简单,只有两匹缯,单数线穿过一个缯片的套环,双数线穿过另一个缯片的套环,这样就可以将两类线分开,织物的图案由经线和纬线自身决定。床单、墙围这类装饰性用布通常使用提花布,每个姑娘出嫁时陪送的一箱子织锦中总有不少提花布,和平纹布比起来颜色更加艳丽,纹样也更加繁复。提花布使用四匹缯,织布时不仅经线和纬线自身存在图案变化,织不同的纹样掏缯方法也不同。掏缯时四匹缯共同进行,每一根经线只在一匹缯上掏缯,其余三匹是过缯,即一根经线需纵向经过四匹缯,但只经过一匹缯的圆环,其余三匹都是从缯柱中穿过。照此方法,按次序将几百根经线全部掏完。掏缯之后,将经线一缕缕打松结,防止其他经线掏缯时又被带挂回去。  
待掏缯结束后开始闯第二遍杼,这主要是为了织布时经线条缕分明,成布后布幅宽度固定,防止宽窄不一。  
  八、吊机子  
  织布前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吊机子,就是将织机的各部件全部组合调试出来,包括拴布、吊脚蹑、吊缯等。这道工序操作起来看似简单,却完全凭经验行事。机子吊不好,织布时就像缺了油的老式缝纫机踩起来啃啃咔咔不中用,还容易出现踩下脚蹑打不开线、穿不过梭的现象。所以吊机子总是由有经验的长辈来操作。  
  九、织布  
  待一切准备就绪开始织布。  
  织二匹缯的平纹织布比较简单,织机下两个脚蹑,一匹缯吊一个脚蹑,织布时两脚分踏两蹑,一次一蹑,一上一下,左右轮流。一脚踩蹑时,一缯下,经线形成织口,右手同时将梭子从织口的右端用力滑向织口的左端,左手接梭,右手拉绳框拍紧所织纬线,松手则绳框自动滑回原位。另一脚踩另一蹑,另一缯下,经线再次形成织口,左手再用力将梭由织口的左端滑向右端,右手接梭,左手拉动绳框拍击所织纬线,绳框复原。平纹布在工艺程序上就是这样反复织造,左右循环,但布面纹样却可以在重复的操作中因纬线上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效果。比较复杂的是四匹缯的提花布,四匹缯下吊四根脚蹑,每次两脚踏两蹑,则两缯下,经面形成织口,纬线穿梭如同平纹布的织法,而后拉动绳框拍击纬线。每次同时踏下两根脚蹑牵动两缯下决定了经线以四线(四匹缯一缯掏一线,循环往复)为单位,四根经线两两之间可以产生出多种组合变化,比如每四线单元中就可以产生出AB线、AC线、AD线、BC线、BD线、CD线六种组合,每次踩两根脚蹑,则两线下两线上,形成织口,每个单元中的六种组合又可以形成三十种不同变化的织口,也就是经线与纬线不同的交织方式。经纬交织的不同组合再加上经纬色线的不同变幻为织锦的纹样创造提供了无限可能。  
  织锦时,脚、手、眼和心的配合十分重要,脚踩踏板的同时推出撑框,经线便上下分开,一手投梭,一手接梭,接梭后将撑框后拉,然后再重复这一动作,在蹦蹬、咔嚓、咣当的连续响声中,完成织布。  
  当最后一段经线织到缯处就可以“了机”了,剪断经线,放松吊机子时连接的各部件的线绳,将缯、脚蹑、杼取下。织布时所有成布早已通过卷布轴卷向织机下方的布辊,卸下织布,织布结束。  
  鲁西南民间织锦的图案意境,是靠色线交织出各种各样的纹饰来体现的。通过抽象图纹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和谐美,极具艺术魅力。如今,嘉祥织锦在最初的平纹、斜纹、缎纹、方格纹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枣花纹、水纹、狗牙纹、斗纹、芝麻花纹、合斗纹、鹅眼纹、猫蹄纹等八种基本纹样。早期的2匹缯,已发展到现在的4匹缯、6匹缯、8匹缯。织锦用色通常是红绿搭配,黑白相间,蓝黄穿插。不同配色,不同纹样,艺术效果也全然不同。一团团洁白的棉花,经鲁西南妇女灵巧的双手,能够纺、染成22种基本色线,织成1990多种绚丽图案。“黑镶边长流水”图案是自明清以来极为流行的传统纹样,纯黑的平纹镶边,红黄绿色彩鲜艳的流水纹,反映了人民期盼幸福生活细水长流的愿望。“迷魂阵”、“喜字锦”,从名称就可以看出妇女们从复杂工艺中领略到的乐趣。嘉祥县黄垓乡的织布能手,凭提花斗纹的技巧,可织出形象逼真的人物、动物和各种花卉图案,如”孔雀开屏”、”枣花竹节”、“十样景”、“外廓城、里廓城,当中坐着老朝廷”,“八砖铺地九项门,楝子开花转遭围”,“小猫蹄、大猫蹄,中间串着一根筋”,“八砖、七砖、柳条花”等,真可谓巧夺天工,五彩斑斓。  
  主要工具:  
  一、搅车:用于棉花脱籽。  
  二、弹弓:通过弹弓的振动,使已脱籽的棉花纤维蓬松延展。  
  三、纺车:搓成的补几通过纺车变成织布用的线。   
  四、锭子:也称锭杆,连着纺车,将纺的线缠在上面的用具。  
  五、经线杆:经线时的重要工具。经线杆上要穿上几十个铁环,用线将环固定,然后每个环下按照织布图案的不同将色线络子排好,每个络子的线都要穿过铁环。  
  六、经线撅:实际上就是老百姓随手找到的几个小木棍,其数量多少要由所织布的长度来确定。  
  七、打地尺:用一根高粱莛杆作“打地尺”。这是考虑到将来布的缩水情况,在丈量线橛之间距离的同时随手打地尺,免去了计算的麻烦。  
  八、拉耙:是闯杼用到的工具之一,闯杼前从线团中心把交叉线头掏出,再把线团缠于拉耙的支棍上。   
  九、杼:穿经线用的工具。  
  十、闯杼篾:也叫篾张子,闯杼用的蔑片。  
  十一、棕刷:刷经线的工具。  
  十二、缯:穿经线以分上下而便于穿纬线的用具。  
  十三、织机(组成部件)  
  小机子:用于挂缯并可分别提缯的装置,通过缯下连踏脚子。   
  踏脚子:即蹑,也叫踏板子,用于拉缯并通过踩踏,分开上下经线便于投纬线的装置,通过缯上连小机子。  
  撑框:用于镶嵌杼的框,上面用绳子挂在小机子顶上。  
  卷布轴:将随时织的布卷在上面,一头有连通的两孔,便于控制使其不随意转动。  
  坐机板:在织机的最后边的框架上,织布时织工坐在上面。  
  十四、梭:盛纬线在经线中来回穿梭的工具。  
  十五、幅撑子:一种弓形物,两端为铁钩,每织出20厘米左右就用幅撑子将布幅两边钩住,减缓经线在纬线穿梭过程中向中心汇聚而对杼所形成的压力,起到保持布面幅宽的作用。   
  传承谱系  
  织锦的普及性极强,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鲁西南地区,几乎“家家闻机杼,户户纺织忙”,织锦成为农家女子必须掌握的一项本领。织锦的纺织技艺,采用一种家庭传承模式,由家中女性长辈作老师,手把手地教,代代相传。   
  代表性传承人 
  姓  名 出生年月 主 要 纹 样  
  赵芳云 1944年7月 迷魂阵、喜字锦、孔雀开屏、十样景等数百种纹样。  
  丁爱英 1966年7月 喜串北京、青山出宝、山东美景、黑镶边长流水、包公进城等数百种纹样,特别擅长在鲁锦上织汉字。   
  主要特征  
  一、天然原料。原料为优质的天然棉花,种植过程严格定产,不施化肥农药,不含有毒物质。  
  二、植物色染。纺线染料由艾叶、稻草、石榴、柿子及一些中药材等天然原料加工而成,绿色环保,气味清香,具有防虫杀菌、健肤美容、防止失眠、透气吸汗、防紫外线、冬暖夏凉的保健功能,抗静电、不起球、不变形,是当代生态纺织品,有“人类第二肌肤”之称。  
  三、手工织造。采用手纺、手织等纯手工工艺精心织造。既保持粗朴厚重、自然天成的风格韵味,又使每一件织锦制品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色彩。因其线粗纹深、质地柔软,对人体起到极佳按摩作用。  
  四、图案绚丽。织锦配色对比强烈,讲究“鲜亮”, 通过冷色调和暖色调的并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大都以红绿搭配,黑白相间,蓝黄穿插,颜色纯度高、明度高,扑面而来,让人眼前一亮。   
  重要价值
  一、织造工艺复杂,技巧性强。  
  鲁西南民间织锦,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大大小小共72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工艺,需要较高的技巧操作。鲁西南地区流传有《棉花段》歌谣,说的就是织布的工序。“……奇溜嘎嗒去轧棉,一边出的是花种,一边出的是雪片。沙木弓,牛皮弦,腚沟夹个柳芭椽,枣木槌子旋得溜溜圆,弹得棉花朴然然。拿梃子,搬案板,搓得补几细又圆。好使的车子八根齿,好使的锭子两头尖,纺的穗子像鹅蛋。打车子打,线轴子穿,浆线杆架着浆线椽。扽线棒棒拿在手,砰砰喳喳扽三遍。旋风子转,落子缠,经线姑娘两边站,织布就像坐花船,织出布来平展展,送到缸里染青蓝。粉子浆,棒槌掂,剪子铰,钢针钻,做了一件大布衫。虽说不是值钱货,七十二样都占全。十字大街站一站,让您夸夸俺的好手段。”由此可以看出,一幅织锦里蕴含着多少繁杂的劳动。织好的布经晒干、拼接、捶平,制成床单、衣服等,才能真正应用到生活中。鲁西南民间织锦织造的复杂工艺流程,也正是其魅力所在。  
   在纺织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机器织布在某些方面仍然未能超越土织锦,如机器织布只能织四个缯以内的,四个缯以上的就无法织造;而手工织布则可以织到六个缯、八个缯。缯数越多,对技艺的精确性要求越高,必须头脑清晰、记忆力强,否则稍有疏忽出错,布面的花纹就会错乱。  
  二、图案纹样丰富多彩,寓意吉祥。  
  鲁西南民间织锦,作为一种带有图案的布料,是将有色线按设计好的经纬织成图案。织锦的经纬结构能够反复循环变化,再加上着色经纬线的错综交叉,即可产生变化无穷的几何纹样,形成长短、宽窄、横竖、倾斜、交叉不同的点线面,各色相间,丰富多变。织锦的织纹紧凑,构图严密,通过抽象图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纹路显示出特有的节奏和韵律。鲁西南的农家妇女能以22种基本色线变幻出1990多种几何图案,让人叹为观止。织者的乐趣,也正在这随心所欲的千变万化之中。  
  鲁西南民间织锦图案的意境,是依靠各种色线交织出各样的几何图形所体现出来的,而不是拘泥于具体的事物形象。如水纹包鱼眼纹样,点线结合象征鱼眼和水的高度概括性;在寓意方面,鱼眼图案与黎族的蛙纹有着类似的多子祈福的含义。“八个盘子八个碗,满天的星星乱挤眼”,由合斗花纹组成盘、碗,蓝白二色交织出星辰,天上星星与人间共欢,既体现了婚宴的热闹,还记录了民间以八为上菜单位的习俗。再如“外廓城、里廓城,当中坐着老朝廷”的传统纹样,图案中黄格象征宫外,蓝格象征宫内,宫外明亮舒坦,宫内安详平静,表达了人们对善理国政的尧帝的怀念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这些纹样造型,既展现出织造者对抽象纹样所具有的敏锐领悟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蕴含着她们的美好向往和追求。织锦的很多图案都带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如山芋花、阴阳瓦等纹样。可以说,织锦的所有纹样构成,几乎都建立在对生活本身的阐释上,反映出当地人对生活方式的全面描绘,也体现着织布者朴素的审美直觉。相对印花布的单面花色而言,织锦一般两面都有花纹,而且图案真实生动,立体感强,不易褪色。同时,与刺绣等工艺的不同之处,在于织锦的图案具有原始性,线条粗犷朴拙,多运用几何图形,使图案具有凹凸感。  
  三、用色对比强烈,绚丽多彩。  
  鲁西南民间织锦,展现着织造者的个性,织造着可以尽兴发挥,随意换色,使布也富有了灵动性,创造性。织锦的用色,讲究“鲜亮”,所以配色对比强烈,颜色纯度高、明度高,扑面而来,让人眼前一亮。鲁西南织锦的用色,大都以红绿搭配,黑白相间,蓝黄穿插,图案色彩明快;通过冷色调和暖色调的并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对比中达到统一。同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织锦的色彩又不是纯视觉的,而是与一定的民间传统观念相关联,具有一定的寓意性、象征性,反映了红火热闹这一民艺设色的传统观念。如“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红靠黄、亮晃晃”等口诀,一方面包含着对色彩的视觉要求,但更重要的是符合人们吉祥喜庆的审美观念,是人们心理情感的直接描述,也符合以织锦作为新婚陪嫁物的民间礼俗。  
  四、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在传统社会,纺布本身就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一部分,从种棉到纺织,维持着“男耕女织”的社会模式,保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稳定运行。织锦的织造和应用完全是民间化、生活化的,除了最基本的服饰方面的作用,鲁西南民间织锦还具有其他民俗功用:  
  (一)婚俗方面,直到现在,鲁西南地区在女儿出嫁时必须陪送织锦的被面、床单等,虽然数量有所减少,但那种审美倾向、吉祥愿望的表达依然传承不息。  
  (二)社交礼仪中,亲戚朋友结婚时,送上一匹织锦或织锦床单,是十分体面的礼物,因为是自己亲手纺织的,显得礼重。  
  (三)节日与信仰习俗,鲁西南地区的女孩子普遍于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晚上,烧香摆供,虔诚祈愿,向织女乞巧,表达对心灵手巧和美满婚姻的无限渴望。再如,二月二龙抬头日,不得纺线,不动针线(否则会触怒天上的水龙,往下掉蜈蚣加以惩罚);清明不纺线、不弹棉,不轧棉(否则会拧坏地里返青的麦苗)等,都是与纺织相关的禁忌,也被人们世代信守着。  
  其他,如民间文学方面,许多有关种棉纺织的民谣至今在民间广为传唱,如“月姥娘,黄巴巴,爹经线,娘纺花,小小子要吃妈(奶),拿刀子,割下来,挂在脖子上吃去吧。”这首童谣唱出了人们繁忙织布的情景。再如冬季纺织为避寒保湿而建的“地窨子”(也称“地屋”)与建筑习俗的关系等。  
  五、与女性生活息息相关。  
  女人是与织锦结缘的。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织锦一直是鲁西南重要的家庭副业,成为贴补家用的一项重要收入。鲁西南一带流传着一句俗语:“插花描鱼不算巧,织布纺棉做到老”,当地女人几乎没有不会织锦的,她们一有空就坐在织机的坐机板上,嘴上说着家长里短,手上却丝毫不含糊,四匹缯的提花布,手快的一天就可织出一床被面(23尺)。  
  但是,织锦不仅仅是一项生产技艺,更是女人情感和理想的表达方式和渠道,是一种充满个性和情感的艺术创造,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它体现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感、价值观念等理念上的东西,为我们解读传统文化、了解女性生活提供了一个平台。通过织锦可以透析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所扮演的角色特征以及女性自身对家庭角色的强化等社会问题。织锦在一定角度上体现出中国传统社会对女性的价值认定。在传统社会,遵循着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方式,女红是女人的本分,会织布是女子最起码的生活本领。因此,能织多少纹样,织制是否平整,配色是否美观等,成为评定一位女子是否贤惠灵巧的依据。每一个织手都是艺术家,劳动的过程也在进行着艺术创造。手艺精到,自然能提高自身价值,也就为寻找到一个理想丈夫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若不会或手艺不精,就会被视为此女的一大缺陷,不仅自己颜面无光,还关系到出嫁后在夫家的地位。可以说,这已经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规范着女性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  
  鲁西南地区,新娘的嫁妆中必有织锦,包括被面、床单等,出嫁当天,婆家和当地村民都会以织锦的花色、数量和技巧来衡量、品评新娘的品行和手艺。所以,从小就学习织布的女孩子,其纺织锦的过程也是在筹备自己的嫁妆,每个女孩子都是带着无限憧憬在精心编织着,织进了对幸福美满婚姻的向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而织锦不仅是她未来婚姻生活的见证,还将伴随她走完一世。  
    六、浓郁的乡土气息。  
  鲁西南地区属于黄河文化带,或称黄河文化圈。在当地土生土长的织锦,成为一种富有黄河特色的民间工艺。织布质地厚实挺括,图案抽象朴实,色泽艳丽明快,于浑厚中见艳丽,于粗犷中见精细,从整体审美角度来看,表现手法朴实率真。这种古朴豪放的艺术风格,既形成于黄河文化带这一特定地域,也成因于当地人敦厚朴实、爽朗正直的性格气质。纹样取自日常生活,例如山芋花纹、狗牙纹等。“红红绿绿,图个吉利”,作为新婚陪嫁物的织锦是色彩明快、热烈喜庆的。被面喜欢用紫花,取紫与子同音,新娘的嫁妆中有一床紫花被,可以求得子嗣旺盛。不同的纹样派不同的用场,人们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习惯。总之,鲁西南民间织锦天然的韵味、粗朴的质地、鲜亮的用色,契合了鲁西南人民淳厚实在、热情率真的品格,体现着人们朴素的审美直觉和约定俗成的价值判断,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七、较高的实用价值  
  鲁西南民间织锦作为一种物质资料,是以实用为先导的生活必需品。它的应用见于日常起居、旅游、装饰等各方面,实用性显而易见。织锦是一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织品。采用纯棉材料、植物色染、手工织造的织锦,具有诸多优点,如质地柔软,肤感舒适,冬暖夏凉,抗静电,不刺激皮肤,透气性好,容易吸汗等。在鲁西南农村,织锦传统至今依然保留,当地人始终认为买的布不如自家织的“好用”,他们说买的布贴在身上发硬,不舒服,而织的布冬暖夏凉,所以用“几铺几盖”作嫁妆的风俗还保留着。对于织锦的抢救和保护,有利于改进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作为中国传统的纺织品,在现代社会崇尚环保和回归自然的消费潮流中,织锦所具有的纯棉质地、民族图案、传统手工艺等特点显得尤为珍贵。目前嘉祥县开发有服装、家纺、箱包、饰品等4大类1200多种精美的织锦产品,使人们在绿色消费中体验舒适健康,感受古朴典雅。  
  濒危状况  
  在鲁西南农村,织锦床单、被面依然盛行,用“几铺几盖”作嫁妆的风俗还保留着。但是,受现代工业影响,织锦已经不再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品中的主角,当地人已经不单纯用织锦做衣服了。没有了市场,织锦艺人是不会长期生产的。如果不对这一传统民间技艺进行挖掘保护,不对鲁西南民间织锦产品和市场进行新的开发,鲁西南民间织锦技艺将难以保存。  
  一、面临技艺传承中断的危险。中老年年龄段的妇女当中还有一些会织布的,但当前的年轻一代极少有会织的,而且对此不感兴趣,不需要学,也不愿意学。  
  二、传统手工艺萎缩。现在纺线、染线已退出日常的纺织程序,大都直接买成品色线,直接经线织布;有的甚至也已不再自己经线,而是找专门的经线作坊代劳。这样,在方便高效的同时,织锦的质量已难以得到保证。  
  三、传统花色、品种萎缩。历史上织锦曾有近两千种图案,但目前常用的传统图案只有二三十种。  
  四、在织布工具方面,织机的数量日益减少,虽然部分农家仍有织机残存,但多数已废置不用。  
据此推测,倘若不采取保护措施,再过几十年,随着木制的纺织工具的毁坏和艺人的逝世,织锦工艺有可能会消亡。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一、挖掘、收集、整理民间图样。1986年,嘉祥县文化馆与山东电视台对县内农家织锦进行了全面调查,并收集织锦纹样900余种。  
  二、组织参加各类大型展览和经贸交流会。1985年以来,嘉祥县先后在济宁市艺术馆、山东省美术馆、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工业展览馆以及北京等地举办了嘉祥织锦艺术品展览,并多次参加北京国际商品展示会、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大型展览活动。  
  三、成立专门开发机构,拓展织锦市场。1989年成立了嘉祥县鲁锦实业有限公司,1993年成立了京鲁益久织造有限公司(中日合资),2003年成立了华棉鲁锦有限公司;2005年成立了瑞纺服饰有限公司。  
  资金投入情况  
  自1986年起,当地政府和民间组织已投入40余万元用于采访织锦艺人,收集整理民间技艺和产品图样及组织参加各类大型展览和经贸交流会。   
  保护内容  
  为保护鲁西南织锦技艺,嘉祥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要点如下:  
  一、开展普查工作,摸清织锦图样、工艺流程、操作技巧和艺人情况,建立资料库。  
  二、保护民间织锦传承人,支持和帮助织锦企业开拓市场。  
  三、确定原生态民间织锦文化保护村,保护好织锦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使织锦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得以真正传承。  
  四、借鉴现代科技和工艺,提高织锦生产效率,丰富、提高织锦的艺术表现能力。#p#副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