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面塑艺术在民间也叫“面花”,早在汉代已有文字记载。在祭天地、敬鬼神时,人们用白面做出动物、瓜果、蔬菜等样式的蒸馍作为供品,并在其上刷各种颜色,其形象逼真,生动传神,五彩缤纷称为“花供”,后来逐渐形成习俗。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其他喜庆时日都要捏制面塑,既好吃又好看,还蕴含着求吉纳福的美好祝愿。也称礼馍、花糕、捏面人。它以面粉、糯米粉为原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 面塑从用途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可食性的,一种是观赏性的。可食性的如花糕、面鱼,和糕点房的糕点。民间流传这样一句歌谣:“做春燕,捏龙凤,描花画叶欢吉庆”。面塑多用于如春节、元宵、清明,仲秋、春节等节日,后来延伸至婚丧嫁娶、祭祀和串亲访友的礼品。
面塑被称为中国人的雕塑,历经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早已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现存实物资料。更多的体现了传统美学宗旨和技艺特色。因此,面塑又超越了一般的雕塑,不仅仅是民间艺术作品,而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济宁面塑艺术历史悠久,鼎盛于孔府供品和运河衙门祭祀。孔府档案中记载:清光绪二十年,祝贺慈禧太后六十寿诞时进贡的面食菜单中主食占12品,其中饽饽四品,分别为:寿字油糕、寿字木樨糕、百寿桃、如意卷,充分代表了济宁面塑的国宴级水准。孔府面塑以其细致、精美著称,运河衙门面塑以古朴、概括、粗犷、豪放见长,这就成就了济宁面塑,既有古朴、概括、粗犷、豪放的造型特点,又有长江流域面塑的细致与精美。在曲阜,历代为孔府制作面点的高家,到了高福堂辈上,进“万成公”做了糕点师,清乾隆以后,长期为衍圣公府制作精品朝贡糕点,一度誉满宫廷。
面塑通常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在济宁,《水浒》中的108将就成了面塑师特别钟爱的创作题材,还有鲁南风俗系列,如磨剪子锵菜刀等经典人物形象。其中包含了绘画、雕塑、刻印、装饰等诸多因素,都是研究民俗、雕塑、美学不可或缺的实物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