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汶上县苑庄镇的明工部尚书郭朝宾故里,有在当地一枝独秀的郭氏桃木木雕,享有盛誉、芬芳怡人。
木雕工艺起源于原始社会,兴起于奴隶社会,成熟于封建社会。就郭氏族谱中的字里行间里流露出了她从族内发展流传的历史。据《郭氏族谱》记载及郭氏族人相传,明朝永乐二年,郭氏木雕由郭氏始祖从山西省洪桐县迁入汶上县,木雕技艺在郭氏族人中相传。万历年间发展达到高峰期,并有了“诰赠郭族人艺林苑”的记载。以至于出自能工巧匠之家的郭朝宾能轻而易举的胜任工部尚书一职,其弟郭朝宗更是工匠中的佼佼者,曾辅助郭朝宾多次完成修建宫殿及土木工程。根据《郭氏族谱》显示,郭氏第六世祖兄弟五人,有三人为官,四支朝宾为明万历年间工部尚书,五支朝宗袭祖业,朝宗之子以檀南为名。其后,郭氏木雕一直相传至今23代。
郭氏木雕工艺为纯手工制作,其技艺独特而精湛,主要有线雕、浮雕、圆雕、透雕、透空双面雕等。其制作工序大致分为:一、材料处理。做工前,用药把已选好的木材用药养好,药养时间为一年以上,使木材失性,然后晾干(但不可曝晒)后,再上窑烘烤,待烤干后,再拼板或成型。二、绘图。木材成型后,根据不同的需要将图案绘在木材上,其主要图形有龙、凤、蝙蝠、麒麟、花鸟、云子等民间传图案。三、雕刻。根据所绘图案,运用适合的工具进行雕刻。雕刻技法又分为线雕、透雕、圆雕、浮雕等多种。四、砂光。根据雕刻后的图案,运用各种工具,精细的打磨砂光,把表面处理光滑。五、上光。将打磨后的图案上底子,把木质的宗眼迷封,然后再进行打磨。六、将打磨好的图案上底漆,凉干后再继续打磨。七、上面漆。将上好的底漆的图案打磨后再上面漆,面漆要上三遍,前两遍须凉干后继续打磨,第三遍再上成型漆。
郭氏木雕分为三大类。一是仿古家具,有太师椅、条几、顶子床、木榻等。二是古建筑制品,有各种花子、各种坛子隔扇、屏、牌匾等。三是工艺制品,主要有神祖、佛像、笔筒、各种装饰制品等。其主要特点是构思精巧,有独创性,并遇观觉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