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祠位于邹城“崇教门”(南门)外偏东处,因利渠北岸。困利渠上有石桥名因利桥,在桥北东侧立有两幢石碑,其中一幢上书有“孟母断机处”五个大字,右上书“道光壬辰仲春”,下款书“古任城张继周敬书”、“亚圣七十代主鬯孙广均重立石”。碑之北向东,有一座砖木结构牌坊,额书“三迁故址”,落款为“道光丙申仲东,浑源栗毓美敬题”。过牌坊,路北便是三迁祠遗址。
孟母“三迁择邻”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刘向《列女传·母仪篇》;“断机教子”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元元贞元年(1295年),邹县尹司居敬崇儒重道,以振兴文教为已任。他到处寻访孟子故居,结果找到两处遗址。一处在县城东南隅,前临因利渠,南有文贤岗,洄川掩抱,其间筑有曝书台;另一处在县治东一块隙地,旧名子思讲堂,被辟作庙宇。司居敬想先恢复子思讲堂,于是召集周围百姓,对他们说:“圣贤以斯道觉斯民,功万世。神而有知,固当辟正堂以舍。使扰圣贤之居,以扬其灵,恐不能妥侑乎是。况籍此赐百福于斯邑,神必不然。苟它所奉而迁之,神得以永厥祀,而圣贤之迹不废。”孰料,与会者不听他这一套,说:“惧神之不我福也,不敢受教。”司居敬又召集居住在孟子故宅处的百姓商议,并应允发给搬迁费用。几家百姓非常乐意,于是司居敬派人丈量面积,当即付给报酬。然后,在这片故址上建屋四楹,取名“渊源”,内设子思、孟子像。子思面南,孟子西向侍,“皆章服玄端危坐,俨然昔日授受之容”。又在故宅周围垒起院墙,并请秘书少监杨桓篆书“曝书台”三字,刻于石上。
至元三年(1337年),部使者杨国贤,重修孟庙断机堂。至正四年(1344年),邹县耆儒马亨、李元彬、李俨等人,同孟子第五十二代孙孟惟让,请任城艺人黄国器泥塑孟母像,冠服拟一品命妇,祀于断机堂。至此,孟子故宅即断机堂始与子思祠、子思书院分置,孟母才有像祭祀。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奉议大夫、山东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王亨,朝列大夫、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康民远,从承事郎、巡按山东监察御史苗秀,路过邹县拜访宣献夫人庙,见祠堂年久失修,倾颓倒塌,孟母栖神无所,认为甚失报本追远之意。于是捐资兴建断机堂,并让孟子五十四代孙孟思儒及其侄孟克仁主其事。此后,断机堂多次维修。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重修时,易“断机堂”为“孟母祠”,东与子思书院相望。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山东河南河道提督军务栗毓美,“招孟广均博士到济南,授以白金二千,用于兴复”孟母祠,并易名为“三迁祠”。
至20世纪30年代,三迁祠规模为:祠南面,门三间,额匾上写有“三迁祠”三个大字。门南东侧壁上,嵌有“孟母断机处”五字刻石,北面东侧有“孟母三迁祠、断机堂碑记”。门内正殿三间,额匾上写有“断机堂”三字。堂内中央龛中,奉安“邹国端范宣献夫人之神主”。其东侧有一龛,配祀亚圣孟子之神位。堂前东南有座一丈左右见方的石台,上设一亭,名“曝书亭”,传为孟子曝书处。在曝书台下南侧为曝书碑亭,北侧为“重修曝书台记”、“重修断机堂记”等碑刻。1945年底,孟母三迁祠毁于战火。1972年,邹县文管将仅存的“孟母断机处”、“子思子作中庸处”两幢石碑移入孟庙,立于康熙碑亭东侧。
邹城西郊庙户营村内亦有一处三迁祠,系一组完整的古建筑院落。据七十代翰博孟广均《庙户营添设祭田碑记》载:“庙户营在城西六里,旧有圣母邾国端范宣献夫人神祠,谓是三迁曾经之地。”按孟母三迁,由故里近墓之舍,至学宫之傍,中经市傍之舍。故此地应为孟母二迁之处。该“孟母三迁祠”创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是孟氏20户中的城西户(大宗府分支)后裔筹资兴建的,并有专置的祭田以供祭祀。庙制正殿3楹及东西两配房,殿后厨房、库房等附属建筑俱备。其间,屡径倾圮,至“文革”后所余正殿3间作了供销社的库房,殿前作为供销社门市部。其原有《创建亚圣祠碑记》及《庙户营添设祭田碑记》两块石碑,嵌大殿东西两壁间,《孟母三迁祠》石碑移入孟庙康熙碑亭东侧。
邹城市文物部门自1992年开始筹划,主要由庙户营附近几个村庄筹集资金,于1994年9月动工对该祠进行重修,至1996年元旦落成。外面绕以围墙,建祠门一座,复制《孟母三迁祠》石碑,重树于门外东侧。殿前树前述康熙年间创建碑及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孟昭诩立石、孟庆辉书写的重修碑记。殿仍3楹,中塑孟子父母像,孟子像配祀。殿西新建“孟母懿德堂”一座,陈列孟母三迁故事的塑像,并设专人看守此祠。该孟母三迁祠作为纪念孟母和孟子的建筑,在1985年就被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