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阳湖中的南阳镇,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曾是运河四大名镇之一(四大名镇指江苏镇江、江苏扬州、山东济宁夏镇、山东济宁南阳)。大运河贯通700多年间,南阳的繁华达600多年,是运河著名的商埠之地。南阳镇古时依运河修建,叫段家行,元朝时建起南阳闸, 便以闸名为镇名。明嘉靖四十四年漕运新河开挖后,南阳镇成为码头,南北商船都在这里停留。其后明清两代,这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有“小济宁”之称,极其繁盛。
青青石板路,长长门板房,幽幽小街巷,还有那些有着传说故事的古迹,千年运河古镇南阳在我们的心里多少有些神秘。据史料记载,岛上曾有皇宫所、皇粮殿、二爷庙、火神庙、魁星楼、文公祠、禹庙、杨家牌坊等十多处名胜古迹。但在历经了日军入侵和十年浩劫的洗劫之后,镇上古庙和古建筑被毁,古镇特色和传统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南阳镇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清真寺、钱庄、不沾地旗杆、御膳房等一大批明清建筑。
从镇政府出来,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北行。窄窄的街巷两旁,是挤挤挨挨的商铺和住家。曾经有过的康熙御膳房、康熙下榻处等,已经随着岁月的变迁,早已拆翻盖成了青砖红瓦屋,变成了如今的寻常百姓家了。红砖粉墙的房屋,斑驳的朱漆门板,还有墙体剥落的土坯屋,交替展现着古镇的过去和现在。透过各住家之间的小巷,便可以看到缓缓流淌着的古运河。在繁盛的六百年历史里,悠悠运河承载着南阳古镇的繁荣与兴旺。来自南方载满丝竹白米的渔船、酒船、米船、官船等往来相接,樯桅林立,篷帆遮云,特别是每年从江南船运的一百万担皇粮经南阳北运京城,南来北往的船只泊在南阳,而南阳丰富的水产也随之运往各地。
始建于明代的清真寺位于镇中心,青瓦重叠、檐角飞扬处,又依稀可见往日庄严正大之风貌,清秀古雅的大门两侧各据一尊石狮,忠诚地守护着这座遗存的古寺。南阳中学院内散落在青草丛中的8座石碑是明万历年间重修新河神庙时留存下来的,重达10吨的赑屃微昂着头,似乎在诉说着小镇幽幽的历史。我们看到了新建而成的“民俗博物馆”,虽然才只有几件展品,却也体现了镇里对于南阳未来开发的努力。而从对南阳镇运河文化给予了多年研究与呼吁的刘迎水等基层文化工作者身上,我们更感到了民间的呼唤。 穿过曲折的青石板路,经南阳闸桥转向南,沿古运河岸前行。河中大小船只穿行其中,刚刚下过雨的空气里隐约飘荡着河水腥味,两只大船泊在岸边,船上的人在忙着清理河道里的淤泥。忽然前方有嘹亮的歌声响起,原来是南阳岛上的“百灵鸟”———年轻的渔家姑娘黄飞在唱《青藏高原》。这个穿着粉红色T恤、留着李宇春式发型的小姑娘高亢、质朴的清唱如夏日里的一缕清风,给听惯了摇滚和缠绵情歌的耳朵带来一丝清爽。只是,没有原汁原味的渔家歌谣的韵味,小黄的清唱里多少留下了遗憾。
南阳岛无疑是一个有着重大开发价值的运河古镇。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众多的传说与遗存,只要能够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再请有关专家给予长远的规划与设计,一个可以重新扬名全国的胜地,必将可以与周庄、乌镇等江南名镇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