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山寺,在我的印象里,它不是一座寺庙,也不是一个景点,它是一株古意苍然的银杏树,它是一眼清澈凛冽、四季喷涌的山泉,它是一处幽深、静谧、空旷的山谷;或者,它还是农民夏天劳作间隙纳凉的福地,是疲惫干渴的路人解渴、歇息的驿站。再有,就是一些与安山寺有关的零零散散的记忆了,许多年来,这些记忆犹如银杏树飘落的片片黄叶,一直浮在岁月的溪流里,起起伏伏,静静地流淌。
安山寺距我家有十几里路,从记事起看到的安山寺,已经破败得没有了寺庙的样子,它似乎只是人们便于记忆的一个地名符号。到 “文革”前,原有的一对石狮子还剩一只,孤独地蹲踞在寺庙的大门口。后来,连这一只也不知去向。那时,碎石垒砌的围墙还在,围拢的地面也很小,银杏树是在围墙外边的。里面的大雄宝殿已经坍塌,两边岌岌可危的几间配殿,还住着县林场的工人,整个院落好像都划给了县林场使用。据记载,安山寺在明、清两代曾三次重修,为东鲁佛教圣地。据说原寺院规模宏大壮观,僧伽数百,佛事频繁,香火旺盛。在更为久远的年代,安山寺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和兴盛一时的香火,不得而知,仅从颓败倾圮的遗迹,寒酸低矮的碎石围墙,以及围墙圈起的不大的院落,可以看出安山寺大概自明清以来,并没有富丽堂皇过,遥想当年的安山寺,至多像一个殷实富足的农家院落,没有雕梁画栋的奢华,没有皇家渲染的气派,有的只是清凉,僻静,简陋,朴素。而在这个深藏于偏远山间的院落里,那缭绕的烟雾所氤氲出的,大约也少有神界的肃穆和清冷,更多的倒像是人间烟火的随意与亲和。作为寺庙的田产,或许还有几亩山岭薄地,由僧人们耕种着。僧人和周围村庄的山民们,大约会时有来往,保持着十分融洽的关系。因此,从遗迹上,我们仍能体察到安山寺比较强烈的民间气息。
不过,凡到过安山寺的人,大都赞叹僧人们会选地方。你看这里,周围是安山、马山、红顶山,三山形成了陡深的峡谷,安山寺就安居于谷底,依山傍水,枕藉于群山环抱之中。寺东侧有涌珠泉、海眼泉,久旱不枯,夏凉冬暖,泉水从山间急切地喷涌而出,如携带着无数颗珍珠泛起,联缀不绝,形成叮咚欢畅的清溪,四季不断,令人赞叹不已。在早,泉水就从谷底旷野里自然涌出,一如撒欢儿的孩子,蹦蹦跳跳,自由散漫,无拘无束。后来修起了巨大的池子,将泉水围拢起来,使之有了些约束。在池子的口缘,尚可见有 “文革”时被毁的碑石,上面还依稀看到 “重修安山寺记”之类的文字。再后来又建了亭子,泉被整个罩起来,真实的面目看不到了。只见那有力的清流夺路而出,势不可挡。炎夏,路人蹲下来,两手捧起凉飕飕的泉水洗一把脸,顿时感到凉爽宜人,再咕咚咕咚地喝上几口,沁人心脾,从里凉到外,通身的舒畅。
安山寺东南山巅,有并列的五个天然山洞,被称为十八罗汉洞。据说洞内有曲折狭小的通道一直通到山后面,有人曾试过,将一只猫从洞口放进去,能从山后面出来。到底从哪里出来的,至今也没人知道。人们大多都知道洞里有十八位罗汉的雕像,但由于洞窟高居陡峭的山巅,很少有人能够走近,只能在远处遥望,因此充满了神秘感。“文革”时期的一个夏天,我们几个中学同学相邀,穿过荆棘丛生、杂树密布的沟壑山梁,攀爬到了罗汉洞跟前。洞内的确是有石雕罗汉塑像的,遗憾的是,那些雕像已被人掀翻、砸烂,雕像的头部、臂部等残块,散乱地丢弃在洞里洞外。一通石碑倒还完整,但也已被放倒,平躺在山顶上。这无疑是“破四旧”的红卫兵们的功劳,或罪孽。这是十八罗汉洞留给我的最初也是最后的印象,此后就再没上去过。
安山寺周围山峰嵯峨,松柏青黛,站在寺庙所在的谷底,环顾四周,满眼堆翠,处处叠嶂,泉鸣潺潺如琴,鸟语声声似歌,犹如走进了画屏之中,又似乎步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走出谷底,攀上山巅,登高远望,天高云淡,四野清明,山岭逶迤,豁然开朗,真有把酒临风、飘然欲仙之感。旧时此地被列为泗水十景之一,曰“安山春秀”。明代有位叫张祚的泗水知县写过一首诗,即题为《安山春秀》:“凫峄龟蒙鲁望存,安山灵秀势相吞。春深列岫堪图画,还似群贤萃孔门。”
寺庙虽小,还是有一些神秘之处,比如寺庙的朝向,它到底朝南还是向东?实际上,寺庙朝南是没什么问题的,可我一到寺前就转向,一直觉得是朝向东方的,至今也转不回来。问题是有这样感觉的不只我一个,好像有不少人和我一样,一站到寺前,就感觉是朝东的。不知道是何原因叫人产生了错觉,这是一个待解之迷。
关于安山寺的始建年代,有资料说是唐贞观二十三年,即公元649年,此说源于何处?我请教了泗水县的朋友程琨,他查阅了顺治及光绪《泗水县志》以及嘉靖、万历《兖州府志》,都没有找到始建年代的确切记载。据说,明、清时代的碑文有此记载。又据程琨查阅清末王廷赞著《泗志钩沉》,有“安山寺,唐时建”之句。安山寺始建于唐代,应该是有据可考的吧,只从那棵有一千多年树龄的古银杏树来看,这一判断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几年前,泗水县有关方面捐资,对安山寺进行了重修,并聘请妙明法师担任了安山寺住持,中断了许多年的佛事香火又重新燃起。如今的安山寺已不再寒伧,正体现出一个盛世应有的面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