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或称为牌楼,它是一种门式建筑物。大都建在路口、要道、大门之前等处,封建时代,多用为“旌表义门”,按“坊”字是“望”字的假借,意即“众所望也”,因此,大都是由公家出资建造。当然,也可用来装饰,强化观瞻效应,由私人建造。
据本人经历,上世纪30—40年代所见,济宁城区约有古牌坊四十余座,它们形制与材质多样,各具特色,或典丽华美,或古朴简洁,这应该是当年济宁城区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某些街区或古建筑群的标志。
(一)
按照当年济宁城区诸多牌坊的属性分类,有6种:
旌表节孝坊。如县前街中段路东的“贞操嶷德”石坊,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敕赐旌表姜姓妇人贞洁建造的。它是城区石牌坊中体量大而又结构最精致者,为四柱三门五楼式,惜于1966年“文革”中被拆毁。
寺庙坊。如普照寺前,虎溪石桥以北,跨街而立的“佛光普照”石坊,为二柱一门抬梁式。1951年被拆除。
会馆门坊。如纸坊街东首路北“浙江会馆”砖石雕镌的牌楼式大门,四柱三门五楼式。1936年扩充街道拆除。
衙署坊。如院门口街路北“河道总督署”前,跨街而立的东、西“辕门”木牌坊,为四柱三门楼阁式,1938年1月毁于日本侵华战争。
园林坊。如小河东涯南街“汪园”,是汪姓徽商所建的一座园林,内有“汪园”石坊一架,为二柱一门抬梁式。1958年与园林一并拆除。
商店门坊。如小南门里,路东,白姓回族同胞在明代即开业的“世宝堂”中药铺,门面三间,明间前装镶木雕牌坊一架,十分精致。为二柱一门三楼式。1966年“文革”中被毁。
若按照这些牌坊的形制分类,可分两种:
楼阁式。如文庙(孔庙)前的“宪章文武”木质牌坊,为四柱三门三楼式。1962年拆除。
抬梁式。如北关外“常青观”东北面的义地前,“旅归园”石牌坊,为四柱三门抬梁式。1958年被拆毁。
若按牌坊的体量分类,可分为3种:
一门二柱一楼式。如文庙(孔庙)西侧路北的“龙门”木质牌坊。1962年被拆除。
三门四柱三楼式。如扁担街(今任城路)中段跨街而立的石质“人瑞坊”,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为户部主事张世恩百岁时所建的。1959年扩充街道时拆除。
三门四柱五楼式。如济阳大街路南慈灯寺山门内的“慈灯寺”木雕牌坊,当年由康熙皇帝御笔题名,金光闪烁。此坊是城区木质牌坊中体量最大、形制巍峨、结构最精致者。可惜在1951年建立“济宁市盒梗厂”时,与寺院和西侧的“三省会馆”一并拆除。
按建造年代来看,济宁城区建立最早的当属太和桥街西首,正对太和桥,跨街而立的“太和元气”石坊,虽为二柱一门抬梁式,体形高大,上书大金明昌二年(1191年)立。1942年,日伪当局扩充街道时被拆除,此坊和桥都应该是“太和宫”庙宇(今枣店阁小学前)的组成部分。
若按照建筑材料分类,有石质、木质和雕花砖砌筑。
(二)
济宁城区自1938年至1978年的40年间,由于战争、社会变革、动乱、城市街道改扩建等原因,大量的古牌坊消失了,现在仅存的3座石质古牌坊弥足珍贵。它们是:“柏舟坚节”石坊。现在解放桥以北,运河西岸。一门二柱一楼式,体量虽不大,形制古朴。明万历四年(1576年)为故民汪妻程氏贞节建立的。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旌表孝行”石坊。现立于顺河东清真寺以南,太白商城南区内。一门二柱一楼式,体量不大,但形制古拙。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为表彰济宁州学生员李守信孝行建立的。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鲁南地区保存下来的明代石牌坊为数甚少,上述两座石坊就更加可贵了。
第3座为“慈孝兼完”石坊。屹立在翰林街南首,坐东面西,四柱三门五楼式,高大巍峨,雕琢精致。在山东南部保存的石坊中,体量如此大而又工艺精美者,十分罕见。此坊是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为旌表王怀远继妻孙氏节孝建立的。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坊主体有四根通天大石柱支撑,石柱方形抹角,其下由四个高约六十厘米的长方形石雕基座承载,稳固别致。其上有前、后抱鼓石夹持石柱下部,强化稳定性。抱鼓石上圆雕骑狮武士,威猛雄健。
此坊明间顶部为仿木结构的庑殿顶,五条脊,大脊正中饰神兽宝瓶,两端龙吻对嵌,飞檐走兽,檐角悬挂铜质风铎,随风叮咚作响。檐下由石雕扉稜承托,较之斗拱承托更显别致。其下有石枋梁三层,皆横向榫插在两侧大石柱上,十分牢固。上层石枋梁镂雕龙戏宝珠纹饰,中层石枋梁镂雕人物故事,神态栩栩如生。这两层石枋梁间装嵌石楣匾,正面雕楷书“慈孝兼完”,背面雕楷书“数奇撡贞”,字大而凝重。下层枋梁线雕变形“寿”字及海水龙纹,中下两层石枋梁间亦装嵌石楣匾,上书其子孙建坊者姓名职位,底面两端装嵌石雕角背。
此坊的左右次间,顶部也是庑殿式,略同于明间而较小。大石柱间也横插榫头石枋梁三层,上层枋梁镂雕龙纹,其下出庑殿式腰檐,亦有石雕扉稜承托。这样,此坊两次间就构成重檐,以故为“五楼式”。中层与下层石枋梁也是镌刻变形“寿”字及海水龙纹。这两层石枋梁之间,镶嵌透雕“卍”字连纹石楣板。
应该说此坊采用的石雕工艺是全面的,包括了高浮雕、浅浮雕、线雕、圆雕、透雕、镂空等技术。2009年,济宁市文物局进行了全面维修,使其恢复了往昔风采。过往行人,大都驻足观赏,赞口不绝。
(三)
人民公园西门内的“一天门”木质牌坊是上世纪90年代复建的。坐东面西,四柱三门三楼式,顶部为庑殿式,上盖黄琉璃瓦,梁枋斗拱饰彩绘,甚为华美。但其位置与形制结构与原“一天门”牌坊相比,有所变动。
原牌坊在人民公园西门外以北,跨街而立,坐北面南。虽然也是四柱三门三楼式,但顶为悬山式,上盖青筒瓦,檐下斗拱为“五踩”,更为精致复杂。
牌坊以北原有石拱桥一座,跨建于大水塘之上。上世纪50年代,桥西的水塘淤积为平地,上建民居。桥东大水塘圈入公园内,此桥随废。
上世纪40年代以前,桥北原有道教奉祀火神的庙宇,名曰“五龙宫”。坐北面南,始建于明代,有山门、前殿、后殿、厢房等三十多间,高大巍峨,颇具规模,殿内彩塑贴金神像十多尊,高三米以上,形状威猛。“一天门”即是此庙的一部分,即“庙前坊”。
1917年,庙内设立“济宁私立乐育小学”,殿宇尚能保存完好。
1938年1月,日军入侵济宁,庙内设日军医院,内部遭受破坏。
1945年8月,日军投降,此处改建为“济宁私立任城中学”,庙宇被彻底拆除了,旧迹无存。后为原市中区教育局自学考试办公室与霍家街小学二舍。
原“一天门”牌坊之南约六十米,济宁南城墙内侧,原有佛教庵堂一座,名为“地藏庵”,又称“瓶月庵”。座南面北,山门内两进殿宇,由尼姑主持。因而,济宁城区民众常说“一天门牌坊,南佛北道”。此庵在民国时期,一度设置“济宁县立一天门初级小学”。解放之后,拆除城墙时,一并拆除,开通街道,即今之人民公园西门前的“一天门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