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廟
都江堰(原灌縣)文廟,又稱孔廟,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灌口鎮文廟街24號,地處城西北盤龍山麓,左鄰文筆山(又稱金龜山),右靠玉壘山,占地47畝。
文廟始建於五代年間(907-960年)。明洪武初年,廟址遷於城東。明末毀於火。清康熙二十七年(1689年),移置於城北舊址。其後各代,屢有增修。民國十八年(1929年),廟址改設縣立初級中學校。1952年,改灌縣中學。2008年“5.12”大地震,文廟萬仞宮牆垮塌,大成殿嚴重受損,都江堰市中學遷址另建。2013年,都江堰市政府按清代形制和佈局完成文廟恢復重建,並對外開放。
2012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文廟及魁星閣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孔子像
2、萬仞宮牆
Maninsan Wall
為文廟特有建制,本為學生崇仰孔子之詞,語出《論語‧子張》:“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又《論語‧子罕》:“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後人因築“萬仞宮牆”於孔廟之前,以象徵孔子學問精深,德行高邁,思想深邃,非常人所能仰及。
3、下馬碑
Diamount monument
為昔日皇家諭令,用以彰顯道尊於勢之碑牌,一般刻立於文廟前東、西兩側。古代君主以儒學治國,而以尊師為第一要義。下馬碑最初立於金明昌二年(1191年),金章宗詔令孔子廟前置下馬碑,刻文為“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駐轎下馬”。明憲宗成化十六年(1480年)命過孔門者皆下馬。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再次申令:“文廟前左右豎下馬碑,一應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在此下馬”。
4、聖域門
The sanctuary doors
“聖域”意為聖人區域,亦即達到聖人之境界。語出《漢書•賈捐之傳》:“臣聞堯舜,聖之盛也,禹入聖域而不優”。又唐•韓愈《進學解》:“是二儒者(孟軻、荀卿),吐辭為經,舉足為法,絕類離倫,優入聖域”。“聖域”與“賢關”對舉而言,互文同義。宋儒周敦頤提出,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而由士及賢,由賢入聖之門徑關域,即為孔孟之學。
乡贤祠
5、賢關門
Yin closed
“賢關”義為求學入仕之門徑。典出《漢書‧董仲舒傳》:“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意謂太學為造就賢士之所在,亦為教化之本源。
6、東學塾
The Department of East
原為縣學,為舊日秀才讀書之所,民國時曾改為學堂。今為國學講堂,延聘當代碩學名儒,升堂講授,用以傳習儒學精神。
7、欞星門
Lattice door
“靈星門”始見於《宋史‧禮志二》:“仁宗天聖六年,始築外壝,周以短垣,置靈星門”。古人祭天,先祭靈星,設靈星門於孔廟,取孔子德侔天地之意。後改為“櫺星”。又據孔廟碑記,置櫺星門,取其疏通之意,以納天下賢士。
8、泮池
pool front school in ancient times
為古代學宮(即泮宮)前之水池,語出《詩經‧魯頌‧泮水》:“思樂泮水,薄采其芹”。泮宮相對辟廱而言,據《禮記‧王制》,天子之學曰辟廱,諸侯之學曰泮宮。辟廱為環形,四面環水;泮宮為半圓形,三面環水。古時秀才入學,即稱“遊泮”,又稱“采芹”。
下马碑
9、鐘樓(金聲亭)
Clock tower
鐘樓又名金聲亭。“金聲玉振”出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大成為古代音樂名詞,古樂一變為一成,九變而樂終,至九成完畢,稱為大成,以鐘(金)聲起音,以磬(玉)聲收尾。孟子引用“金聲玉振”來稱頌孔子思想為“集大成”。
10、鼓樓(玉振亭)
Drum-tower
鼓樓又名玉振亭。“金聲玉振”出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大成為古代音樂名詞,古樂一變為一成,九變而樂終,至九成完畢,稱為大成,以鐘(金)聲起音,以磬(玉)聲收尾。孟子引用“金聲玉振”來稱頌孔子思想為“集大成”。
11、名宦祠
Minghuan Temple
本地任職而勤政愛民,著有德業之官員,逝後由當地士民舉薦,經本省總督、巡撫,會同學政審核批准,將其牌位入祀於所在州縣名宦祠。舊時,該州縣官員,則於春秋兩季帶領士紳祭祀。本祠凡奉祀李冰、文翁、呂大防等二十八位名宦。
12、鄉賢祠
Xiang xian temple.
按舊制,凡有品德學問而為地方所推重者,逝後可由大吏題請,祀於其鄉,入鄉賢祠,春秋致祭。本祠凡祀奉李畋、勾龍如淵、宋履坦等十七位先賢。
13、大成門
Da cheng Gate
門因大成殿而得名。“大成”典出《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大成門又名“儀門”,意謂入此門者須衣冠整潔,儀表端莊。門列二十四戟,亦稱“戟門”,又稱“棘門”,取以刺禦惡之意。
大成殿
14、大成殿
Da Cheng Hall
孔廟主體建築,為供奉孔子、四配、十二哲神位及祭孔時行禮場所。“大成”出自《孟子‧萬章下》:“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後世稱頌孔子思想集往古聖賢之大成,達到至高無上之境界。大成殿之名起於宋徽宗崇寧初年,見《宋史‧禮志八》:“又詔辟廱文宣王殿以大成為名”。
15、東廡
Dong Wu
東廡與西廡均為祭祀歷代先賢先儒之所。東廡從祀澹台滅明、林放、原憲、公冶長、周敦頤、張載等七十八位先賢先儒。
16、西廡
Xi Wu
西廡與東廡均為祭祀歷代先賢先儒之所,西廡從祀公羊高、穀梁赤、孔安國、董仲舒、諸葛亮、張栻等七十八位先賢先儒。
17、崇聖祠
Chong Sheng Memorial Temple
用於供奉孔子五代祖先及四配之父牌位。祠廟之義,在於祭祀。而《禮記‧祭統》:“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又《禮記‧祭義》:“至孝近乎王,雖天子必有父”。儒者以仁孝為教義之本,故設廟奉祀孔子,尤不可廢棄其祖先。
万仞宫墙
18、尊經閣
Zun jing Pavilion
為藏書之所,用以貯藏儒家重要經典及百家子史諸書,以供學宮生員博覽經籍,閱讀研求。
19、禮器庫
The ritual Library
為存放祭孔儀式所用器服之所。古人認為,祭祀與戰爭為國家兩件大事,而祭祀所以成禮,成禮必先有器。《禮記‧曲禮下》:“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後。凡家造,祭器為先,犧賦為次,養器為後”。
20、乾隆間《重修文廟碑記》
為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知縣孫天寧所撰。記述文廟教化功能及重修緣由,文中“體道者心也,起敬者廟也。心不體道,則視聽言動皆失。敬無所起,則放辟邪侈易萌。道以准心,廟以作敬。心存於內,敬著於外。內外交養,德修罔覺矣”,知者觀其辭而思過半矣。
21、羅漢松
Podocarpus macrophyllus
又名羅漢杉,屬松樹之一種。對生存環境要求極高,生長緩慢,而壽命較長,可達千歲以上。羅漢松姿態挺拔,神韻清雅,雄渾蒼勁,氣勢奇偉,深為人們喜愛。本株樹齡已達數百年。
钟楼
22、楨楠
我國特有之珍貴常綠闊葉大喬木,主要分佈在四川。以木材堅固,質地優良,用途廣泛而馳名中外,經濟價值極高。
23、桂花
木犀科,常綠小喬木,樹冠卵形,有金桂、銀桂之分,芬芳四溢。舊時鄉試正科逢子、卯、午、酉年八月舉行,於初九、十二、十五日分試三場,俗稱“秋闈”。桂花開於仲秋,而放榜時適逢廟內丹桂飄香,故又稱“桂榜”,生員中式者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故又有“蟾宮折桂”之美稱。
#p#副标题#e#
24、柏
常綠喬木,樹齡可達千年。《禮記‧禮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
25、杏
薔薇科,落葉喬木。孔廟植杏典出《莊子‧漁父》:“孔子遊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