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泽万顷波,澎渤如万马”。一句明代东阁大学士于慎行的赞诗,引领我们来到泗水县泉林镇,赏雷泽万顷碧波,听雷泽千古秋声。
雷泽湖,位于济宁市泗水县泉林镇东北方向,总面积逾10平方公里,其水面宽广、山泽秀美,风景奇异,其上游山势险峻,狭长幽深,有“小三峡”之称;下游三公里有省级风景名胜泉林群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卞桥。雷泽湖水堪称泗水之源, 自古就是绝好的游览胜地,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揽胜,观光吟咏。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送乔仝寄贺君》中有“不惊渤海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的诗句,其中漏泽即指雷泽湖。此处明代就被列为著名的“泗地十景”之一,时任泗水知县张祚在作诗《雷泽秋声》描述:“春水盈盈秋复竭,雷泽隐隐振虚豅。须知太极相循理,只在阴阳消长中”。
关于雷泽秋声,有史载:雷泽湖夏秋时节积水成湖,秋后冬前湖水泄漏,“湖响如雷,三日漏涸,故曰雷泽秋声,雷泽湖因此又名漏泽湖。究其成因,据传湖有漏眼,石穴天成,大如车轮,平时封闭,待秋季湖满水高,石穴自开,水雷隆隆,声震十里。不过在当地,关于雷泽秋声流传更广的是舜帝斧劈石窦的故事。
泗水泉林雷泽湖一带,是中国远古社会中舜帝发迹之处,据《史记》中载:“舜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分别指的济宁市泗水县泉林镇历山村、雷泽湖及泗河流域。相传当年舜做了帝王之后,在雷泽湖一带带领民众耕田捕鱼,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但一年秋天,暴雨接连成灾,雷泽湖水迅猛上涨,很快淹没了大片良田庄稼,并即将要冲进辛辛苦苦建起来的村庄家园。舜此刻心痛万分,于是挑选了三头壮牛,套上犁耙,用力顺着湖畔山边向西犁出深深大沟,希望洪水能顺着这条渠道奔流而下,但由于用力太大,犁耙突然被折断了,三头壮牛累的趴在地上,舜帝也一头栽在山坡上昏了过去。在昏睡中,迷迷糊糊突然发现一个白发老者出现在面前,对他说了一句:“要想除洪又消灾,除非湖中石窦开”,说完老者一晃神就不见了。这是舜帝醒来,忽然发现身边有了一把明晃晃的斧子,斧柄写有“轩辕”二字。舜帝恍然大悟,原来是轩辕黄帝来拯救我们了。于是他急忙召集村民扎了木筏,拿起斧子,不畏险难,乘风破浪,朝湖中的石窦——雷泽岛驶去。来到雷泽岛,舜帝高高举起斧头,狠狠向岛的顶端劈去,忽听一声巨响,雷泽岛不见了,舜帝急忙回到岸边,又听身后传来雷鸣般的水声,但见之前湖中原岛处出现了一巨大漩涡,湖水很快涌入旋下,洪水逐渐退去。从此以后,洪水不再泛滥,每年秋天,只要湖水漫过堤岸,湖中石窦就会自动打开,轰隆隆的水声数里之外就能听到,这就是人们传说中的“雷泽秋声”。这正是“银斧一柄劈雷泽,引出雷泽秋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