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光粼粼、水流潺盢的泗河自泉林陪尾山下喷薄而出,一路腾挪跌宕,蜿蜒而下,汇运河,入淮水,进长江,最终寄身大海。泗河兴于何时,流经了几世,史书上难觅其踪。只知道虞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孔子临水兴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郦道元誉之以海岱名川;李白放歌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朱熹感慨“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原来,泗河是一条渗透着浓郁文化底蕴的河流,在这古老的河流上有座石桥,亦如经天日月、行地江河千百年来而不见龙钟老态,这就是地处泗河上游的古卞桥。
卞桥,地处山东省南部,泗水县城东四十里,由兖州通往临沂的古道上。因其所处属于古卞国,故以卞名。史载此地夏、商时为卞明国,周为卞邑。卞桥始建于晚唐,与河北的赵州桥,北京的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同为我国现存不多的石拱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卞桥,宏伟雄健,恢弘大气,敦实坚固,造型优美,虽历经千年风吹雨打,日侵月蚀,依然雄姿英发,稳健如初。桥体由三孔石拱组成,桥面由长条青石铺砌;两侧的围拦各有望柱十四个,望柱顶部雕刻着方形的莲花图案;望柱之间有石条横栏,横栏下镶嵌长条石板,石板内雕刻着“姜太公钓鱼”、“卞庄子刺虎”、“周处除三害”、“松下问童子”的浮雕,所雕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见者无不叹为观止;浮雕四周为云水花纹,淡雅清秀,造工精细,与人物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桥拦两边外侧券孔上各有三条雕龙探出桥身,龙口大张,龙目圆睁,龙须飘逸,那神态俨然在说,镇河之功,舍我其谁?桥的两端,各有两尊石狮,兀立如柱,眈眈相向,威严可敬;从其光华剔透的躯体上可推知时间之久远,从其咄咄逼人的神情上足见其对石桥守护的忠贞与执着。
卞桥上下,河岸两侧是参差错落的杨柳。古桥在袅娜多姿的杨柳和山岚云霭的掩映下,更见夭矫风姿。桥下清流汩汩,喷雪泻玉,透如蝉翼,清澈见底。水中游鱼,倏尔往来,悠然上下,姗姗可爱;水底青草,油光闪亮,鲜嫩如染,水流草曳,翩翩起舞。每观于此,临水心洁,临花心香之情顿生。
游览卞桥,最好的景致是看双月。原来河水顺流而下,畅行桥下,受到梭型迎水桥墩的反作用力,自然形成了迂回水势,此时月轮高悬,静影沉璧,伫立桥头,俯视水面,就能看到水中有两个月亮,于是人们遂以“双月桥”称之,“卞桥双月”也成为泗水十景之一。久而久之,古卞桥的名字反而淡化了。据说,观看卞桥双月,当于中秋佳节午夜时分,且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河水一尘不染,直视无碍的时候,而符合这种条件,又多有不遇,所以一旦遇到能观看双月的时节,十里八乡,家家出动,摩肩接踵,蔚为壮观。
史载康熙、乾隆二帝巡幸地方,均来泗上经卞桥而驻跸泉林。想当年,康熙大帝一行玉辇纵横,金鞭络绎,龙衔宝盖,凤吐流苏,浩浩荡荡,迤逦而来,桥上览胜,指点江山,何尝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乾隆八下江南,更是每次皆驻跸泉林。当初衮冕参差,铁骑错落,马饰繁缨,车张绮罗,登斯桥时,想必锦绣铺地,明珠步障,皇帝辞辇,文武下马,凭栏远近,俯视上下,遂感慨而有所记。至于二帝,是否看到卞桥双月不得而知。而今康乾已逝,盛况不复,而古桥依旧,美观不减。诚如明人张祚《卞桥双月》诗所写,“山城寂寞草含秋,刺虎人亡胆气收。惟有当年桥上月,夜深还到水西头。”
鉴于泗河源头水势减少,水质下降,加之河道拥塞,河床淤积,卞桥双月景致不在久矣。欣喜的是政府已经组织专家对泗河源头的地质、水文、历史、文化、古迹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绘就了泉群景区整体规划蓝图,招商开发的帷幕已经拉开,相信不久的将来,卞桥双月的胜景会重现于世,那时,如果你游览泉群不妨叫上我做向导,其实当向导不过是一个借口,真正想领略古卞桥的风采,欣赏双月胜景才是我真正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