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小地方,创造了康乾盛世的清朝最有作为两位皇帝康熙和乾隆,先后十次到那里巡视、驻跸。这个小地方,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泗水县的泉林。泱泱神州,有谁能与之相比。
朱熹那首著名的《春日》,被排在千家诗的第二位,“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被亿万学子传诵。长江、黄河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而泗河则是古老中国的文化河流,她哺育了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洙泗成为儒家文化的代名词,泉林则是古老泗河的发源地。中国最早的地理志《禹贡》就记载“泗出陪尾”,泗河就发源于泉林的陪尾山下。
山东泗水泉林,是京杭大运河山东济宁段的重要水源补给地。养在深闺人未识,很多人并不了解泉林与京杭大运河的关系。
泉林济运的历史地位。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元朝建都元大都,明清建都北京。北京作为水上漂来的城市,在没有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飞机,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的时代,海运受天气和海盗的影响风险极大,京杭大运河成为元明清三代京城的生命线。
京杭大运河,是京城皇家贵胄、黎民百姓吃穿供给的命脉,也是朝廷的钱袋子。京杭大运河沿线的赋税,占了当时国家大部份额。从明代资料可以看出,运河沿线征收的税金占全国税收的九成以上。满清鼎盛时期,有所减少却依然占到半壁江山。全国九大钞关,有七个是在运河沿线。
皇帝对大运河非常重视,要么派钦差大臣,要么躬亲沿着大运河南巡,考察大运河本身的管理、维修,沿线税赋的征收、管理,粮仓的储备和管理。
大运河山东济宁段,是整个大运河地理最高处。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明朝采纳济宁州同知潘叔正建议,命尚书宋礼、侍郎金纯、都督周长疏浚早已淤塞的会通河,打通了济宁至临清的运河河道,并修建了汶上南旺水利枢纽和泗水泉林泉群,引汶泗济运。明清时期,济宁设有河道总督衙门及河道都察院之类的管理机构,专事运河堤防、漕运事务。
明开通运河后即罢海运,运河成为朝廷唯一的运输动脉。每年春夏之交,北方进入枯水期。为保证常年通航,解决运河水源尤其是枯水期水源成为一项主要任务。治水专家白英在各地寻找泉源,收集和疏导各山泉济运,并将各地山泉登记注册绘制成泉水分布图。每一个泉派1至4名泉夫,吃皇粮看守泉水,只准百姓饮用不许浇地,违者要充军,严重的则发配边疆。
泉林众多的山泉、丰沛的水量,被每一位漕运官员重视。在元朝做过礼部主事、在明朝做过礼部尚书的湖南耒阳人黄肃,来到泉林后写《观泉》诗二首,分别用“地脉自关天下脉,万年赖此济皇州”和“滔滔不断归何?长负千艘送帝州”作结尾,将泉林济运的作用明白无误地写出。明永乐、正德年间,工部主事顾大奇、汤节等先后遍历泗水山川,对泗河源头逐一疏浚和开掘,“溯逆流不便者改之,乱石者去之,不通者浚之……旧有名者勒珉一纪之,无名者立石以表之,泉无巨细,皆为开凿”。明宣德年间任过兵部尚书的徐有贞在《泗源留题》中写道:“万珠跳涌人声合,一镜澄明月影空。好为道将千里去,长流助我济川功。”万珠跳涌,一镜澄明;四泉竞出,汇而长流,济运助漕功莫大焉。明万历年间的《泗水县志》载:泗水西流,“会与洙沂,达于济汶,历代漕运,无不赖之”。
此后,为保证运河水量丰沛及通畅,朝廷不断派员疏浚济运河流及其源泉。明正统已未(1439),参将汤节又上书疏浚泉河,并亲至泗水督导此事,写下《疏凿泉林泉源记》一文,记叙其前后疏浚过程。称赞泉林:“兹惟泉林,乃众山之精脉,合细流以利长洪漕运,国家以之输馈饷而充仓廪,事之所关莫重焉。”明潮州(今广东潮安市)人史杰《泗水县泉林寺观泉》:“泗源何处是,烟树翠微边。谁凿山中石,分来地底泉?潺潺鸣巨壑,漾漾入名川。疏浚今来此,停骖一慨然。”明成化右副都御史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徐源著有《山东泉志》六卷,《题泉林二律》中:“长流南出泗亭边,逐水寻源见此泉。碎处似飘珠树屑,涌来如放玉池莲。游观且足诗家趣,疏凿还归使者权。正是漕夫忧旱涸,济川须为达涓涓。”歌泉林之胜状,赞疏浚之功劳。
明成化七年(1471年),张盛主持重修兖州金口坝曾到泉林查看水源,写下“流入漕渠能利国,就中疏导是谁功?”(《宿泉林寺》)明英宗时期“十君子”之一的沈钟观诗中写道:“上有深林下有泉,泉声清绝绕林边。山陬咫尺龙涎吐,地底分明海眼穿。更欲寻源须着意,何妨倚枕不成眠。欲疏淤塞令奔放,于济于淮济巨川。”收集泉水大大补充了运河水量,这是在“军国大事、漕运唯先”的原则下,以牺牲农业为代价而进行的。明朝弘治年检的礼部主事、员外郎闽县人郑善夫为人清介耿直,嫉恶如仇。在他的诗作《泗上》中:“薙藿农人聚,分瓜稚子喧。如何恶官府,凿破此淳源?”暴露了农民与官府的矛盾,朝廷多次疏浚泉河,意在漕运百姓却不得其利。
天下奇观泉林。泉林之名的来历说法有二:一是这里有泉有林。泉多泉盛,又多古林,林深树茂;二是因泉多如林而得名。这里水资源十分丰富,泉如星列,名泉七十二,小泉多如牛毛、不计其数。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清朝著名思想家魏源在《岱谷陪尾山源并序》中写道:“陪尾仅一平冈,而百泉正出、悬出、穴出,如星如云。”群泉常年喷涌,据山东水文站测定,泉群总涌量每日12万吨,水温常年保持14℃至18℃,泉水富含锶、钙、锌等微量元素,其品质、涌量都是江北少有的珍贵自然资源。古《泗水县志》说泉林“崛起于深山之中,波涛萦回,如流烟之作阵,涌腾吼怒,如翻云之成堆”。这些泉喷薄迂回,珠连星列,不以潦而盈,不以旱而涸,五步成溪,百步成河,泉溪相连,滔滔不绝。《读史方舆纪要》和《山东运河备览》都把泗水泉林称之为:“山东诸泉之冠”。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称“南有石林,北有泉林”。
红石泉渠根“一片丹砂石,藻色波光弄虬赤”;响水泉“似海眼似蛟龙,昼夜琅琅不断鸣”。双睛泉从石壁的两个圆洞中喷出,远远望去如同一对晶莹明亮的大眼睛;淘米泉沙细如筛,水花上下翻腾像开了锅的粥饭。黑虎泉大如碗口,水势滔滔,奔腾怒吼,声震千林;莲花泉、白石泉,如蜂房似蚁窝,一会关闭一会冒出,圆圆的泡沫,铮明剔亮,月下看如白石像莲花。
泉底有五光十色的石子,清晰可见,“帧丹缥碧,五色炽热,日光射之,如绘如织”。更奇妙的是泉中的水草,有的像细细的茂密森林,密密麻麻,给人以风雨不透的感觉;有的像海底珊瑚,那浅蓝深翠的颜色,只能来自海底的龙宫;还有的像少女的长发,如丝如缕,摇曳多姿,风情万种,乾隆皇帝把它比作“镜中翠带”“水仙晶发”。《元和郡县志》说:“四泉俱导,因以为名”,说泉林的黑虎、趵突、珍珠、红石四眼大泉汇流成了泗河,这就是泗河、泗水名字的由来。泗河是山东省南部的一条大河,在航运史上,很早就与黄、淮两条大河血脉相通,构成天然完整的内河航道。泗水县南北是山,中间是泗河,两山加一水的特别地貌,使得泗河上游水量丰沛,,既有源头的泉水,又有南北两山流下的十四条支流,因此形成了泗河水量大、变率小、经年不衰的特点。历史上泗河常年通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当年就是从兖州黑风口渡口乘船逆流而上到泉林考察泗河脉络的清康熙初年孔庙大修,将在蒙山砍下的木材顺泗河运走,到曲阜孔林卸存然后车运入庙。
泉林灿烂的人文足迹。泉林虽是小地方,却吸引过众多名人前来:
大禹治水定九州时,披星戴月风尘仆仆地来这里勘察水情。
春秋时期最勇猛的武士卞庄子镇守于此,在这里完成了坐山观虎斗一次缚杀二虎的壮举。
孔子游观泉林后慨然长叹:“道道国脉,不舍昼夜,逝者如斯夫!”夫子还在这里收了他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子路,留下了君子不饮盗泉之水的传说。
子路在这里生长,留下了“百里负米孝双亲”的美名。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考察后,把泉林称作“海岱名川”,意思是泰岱到东海之间最有名的河流。
诗仙李太白更是留下了“秋波落泗水,海色名徂徕”的佳句。
写下《海国图志》的魏源曾两次到泉林考察,留下诗作三首。
白居易的《长相思》缠绵悱恻,哀婉动人:“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苏轼《送乔仝寄贺君》中“不惊渤海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写的就是泉林旁边的漏泽湖。
明清之际,来的大多是治水专家,士子文人,留下了大量诗作。
当然泉林的顶峰是康熙和乾隆的十次驻跸,在泉林建设行宫。康熙到泗水泉林一次,主要是查看水情、敬仰孔学,在泉林留下了《御制泉林记》。乾隆到泗水泉林九次,除了查看水情更多是观泉赏鱼,下棋品茗,留下了118首诗作,15副楹联。
泉林现存景点。从隋唐开始,历代统治者在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同时,顺应自然水势,或挖掘泉源,以利农桑水运;或修建园圃宫苑,以利游览观赏。北魏、北齐时,在泉林修建了源泉祠,北宋时修建祭祀水神的庙宇,封为仁济侯。元代又建泉林寺。明王朝在兴内河航运,调节大运河运输的同时旅游业也发展起来。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工部主事陆化淳、泗水知县尤应鲁集资主持在泉林修建“三坊六亭”,水部工署,龙伯之宫等,清康乾时期修建了泉林行宫、御花园等,一时间泉林车马盈门。岁月的流逝,世事的变迁,目前泉林行宫已荡然无存,但部分建筑还在:
泉林附近有山东省最古老的石拱桥———卞桥,这也是目前泗水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晚唐,重修于金大定21年(1181年)古朴大方,至今使用。石狮子,桥栏杆、护栏雕刻精美,是难得的艺术品。
古银杏树。原是南北朝时期源泉祠里的一株雄性银杏树,槎桠的枝头如钢铁般刺向空中,是画家摄影家的最爱。
华夏之最———御碑。碑身高12.6米,宽2.2米,重约110吨,是华夏版图上最大的御碑。整座碑有驮碑的赑屭、碑身、碑帽三部分组成,并由一平阔的石砌底座衬托,底座建有栏杆,栏杆上刻满了春兰秋菊等图画。这块御碑上有了两位皇帝的诗文,正面是康熙的《泉林记》,背面是乾隆的两首诗,显得格外珍贵。泉林御碑远望大气磅礴、厚重典雅,近观高大、威严,给人以高山仰止的感觉。
乾隆时代的文桥。目前文武御桥都已修复,只有文桥是当时的,据说纪晓岚曾在上行走。
古石舫。与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一样,都是皇帝当年游玩的。
古卞城遗址。春秋时期,古卞城城墙仅剩的几十米夯土墙。
青龙山。泉林西北三公里,上有“盗泉”。
新雷泽湖。烟波浩渺,存水近亿方,相传虞舜曾这里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