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被称作凤凰台的地方不在少数,比如“弄玉吹箫”的秦咸阳凤凰台,如“凤台荷香”的郑州凤凰台,如有 “玄奘故里”之称的河南偃师凤凰台等等。然而在现今所有残存的凤凰台遗址中,历史最悠久的,当属济宁市任城区南张镇的凤凰台遗址。经专家论证,任城凤凰台遗址即“太昊祭祀台”,是祭祀先皇始祖伏羲的地方。据考古调查发现,十几米高的土层堆积,蕴藏着丰厚的古代遗存,底层属“龙山文化”的遗址,中层为商周文化遗址,一抔小小的黄土堆,竟然可以上溯到4000多年前,凤凰台的历史可谓久矣。
“凤凰台”又名“风化台”,为凤姓教化之台,经近代专家考证,凤凰台即“太昊祭祀台”,是远古时期的先民祭祀太昊伏羲的地方,经近代专家考证,确定为“太昊祭祀台”。伏羲又称太昊,自封为风姓,古代“风”、“凤”乃同一字。史载:“任,宿,须句,颛臾,凤姓也,实司太昊有济之祀”,济宁为古任城,乃四个凤姓古国之首,伏羲作为东方青帝实诞生于任城无疑。李白在《任城县厅壁记》中说:“青帝太昊之遗墟,白衣尚书之故里”,因此考据任城实为“伏羲圣皇之故里,龙凤图腾之源头”,凤凰台也因此得名。
任城凤凰台坐落在现今济宁市城西郊约4公里处的任城区南张镇凤台村内。关于凤凰台名称的来历,除了伏羲风化祭祀之台外,还有一个传说。两宋时期,那时台下还是浩渺无际的马场湖,周围三面环水,荇蓼苇蒲茂盛,灌木野花丛生,因而被称作“风花台”(风化台,应为太昊风姓教化之台的口误)。南宋时候,有道士在台上建寺居住,渐有珍禽异鸟栖息其中,被人们视为凤凰,于是改名“凤凰台”至今。明万历年间,在运河总河刘东星的首倡下,于台上创建了观音堂,每年二月十九至二十一日观音圣诞期间都要举行香火大会,并渐次成为风俗,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仍然绵延不断。文革时候“破四旧”,原来的殿宇被拆除改建成了学校,后来学校颓败,2005年以后又重新规划,在原址上新建了凤台寺一座。整个寺院规模不大,约三十多米见方的一座四合院,北面是山门,有几十级台阶与地面相连,门楼正中供奉韦驮护法尊者,两侧为风雨雷电四大天王塑像。走过穿堂门楼就进入了寺院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排厢房,东厢房为僧侣住持之所,西厢房为卧佛殿,内有一尊长约15米的金身卧佛。正对山门,坐南朝北是一座大殿,竖式匾额上书有“圆通殿”三个大字。大殿高12米,阔8.8米,长18.8米,内中供奉的是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大殿的东侧还有一座小亭,亭子里坐有檀木雕刻的凤凰一只,高1.2米,重600斤,刀工精湛,神形俱备,是凤凰台标志性珍品。
不难想象,在过去的数百年中,凤凰台作为老济宁城郊最佳的登高之处,其繁盛景象当是令人神往的。旧时老济宁曾有“八景”之说,“凤台夕照”就是其中著名景点,而另一处景点“西苇渔歌”,指的就是它隔运河相望的马场湖风光。听厌了城墙根下鼓词琴书,看惯了太白楼头灯红酒绿,甚至王母阁畔的红男绿女也不能提起兴致的时候,远在城西郊的凤凰台自然而然的就会成为羽扇青衿们的屐履之处。
春天自不用说,每年的二月庙会加上观音娘娘圣诞,凤凰台想不热闹怕都由不得它。正值踏青时节,不要说寒窗士子会呼朋唤友、暂抛书卷,就是久处深闺的新妇少女也会三五结队、逶迤道途。尤其是凤凰台濒临京杭大运河,商贾货运不绝如缕,所以古书记载凤凰台庙会历宋元明清数百年而不衰,为鲁西南春会之首绝不是虚言。
而当夏季来临时,凤凰台三面临水、四面来风,更有台上林木葱郁,清凉蔽日,若论纳凉消暑的是无与伦比。
每年秋天雁阵南时,芦花起处,站在高高的凤凰台上极目远眺,南有王母阁的“南池荷静”,西有马场湖的“西苇渔歌”,北有长沟运河畔的“获麟晚渡”,东面太白楼酒旗在望,铁塔寺梵音在耳,一条古老大运河如彩带一般蜿蜒北去。登斯台也,除却宠辱皆忘,心旷神怡之外,士子不免庙堂之思,商人不免怀远之情,即使渔夫农夫登临此间,恐怕也少不了对一年丰收的无限憧憬,高兴之余,说不定从腰间拔出个酒葫芦来仰脖喝它二两,然后,再用手背往嘴唇上一抹——咂。
假如当年还有那座道观或者观音堂的话,冬天即使不能踏雪寻梅,围炉闲话总是有的。士林中人喜好评论时政得失,热衷交友会文,而牲口棚马车店又不屑涉足,寺院道观就成了这帮文人雅士甚至行脚商人的最好去处。一炉炭火,几多骚客,海阔天空之际或猜枚行令,或吟诗会文,或探讨京城邸报官场秘闻,顺便猜测一下皇帝老儿今年会出啥题目,即使萧索寂寥的冬天,这样的地方肯定也是热闹的。
如今的凤凰台早已没有了往日的野逸,而其周边那些名动一时的古“济宁八景”如今也都没有了踪影。令人欣慰的是,新的凤台寺落成之后,不仅对于文物保护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在不远的将来,在济宁新“八景”甚至“十景”中,仍会对它赋予新意,或者继续沿用“凤台夕照”也未可知。
凤凰台位于京杭运河东侧,济宁城西5里任城区南张街道办事处凤凰台村南。远望,崇台巍然,草木葱茏。“凤台夕照”素称济宁八景之一,引得古今墨客骚人,时来登临,赋诗题吟。据传,北宋初年,兴修水利,于此开挖赵王河,该地正当河道拐弯处,于是积土成台。后河道淤塞,因地势低洼,土台四周长年环水。台上嵩草野花,错杂丛生,渲染出一片秀丽风景,被人称作“风花台”。自此乡民们在台上遍植树木,历年经久,树木蘩茂。南宋时,有一道士在此建寺居住,常见有珍禽,羽毛绚丽,栖止于此,疑为凤凰。于是各地募捐集资,大兴土木,重新修建台基,分上下两层,以砖石构筑,共砌台阶38级。台上建寺院,房舍十余间,大殿名曰“观音堂”。堂上塑观音神像,并作上等檀木精雕凤凰一只,置于殿内(现存北京博物馆)。自此,“风花台”被人们称作“凤凰台”。后来,在台上——“观音堂”寺院的北侧,又建戏楼一座,石砌台阶27级,与大殿勾连对称。两座建筑,重檐双脊,上覆琉璃彩瓦。殿角四起,檐牙高啄,雕梁画柱,放目仰望,巍巍峨峨,辉煌壮观。院内,浮雕滚龙石碑罗列;院外,古柏苍松森森。台上台下,庙内庙外,肃穆庄严。
明代大司马徐标(任城人)赞誉为“尘世蓬瀛”,也就是人间蓬莱的意思。
任城是四个风姓古国之首,伏羲作为东方青帝诞生于任城毫无疑问。李白在《任城县厅壁记》中说:“青帝太昊之遗墟,白衣尚书之故里”,因此考据任城实为“伏羲圣皇之故里,龙凤图腾之源头”,凤凰台也因此得名。
李白《任城县厅壁记 》原文 现碑刻至新落成的凤凰台上:
风姓之后,国为任城,盖古之秦县也。在《禹贡》则南徐之分,当周成乃东鲁之邦,自伯禽到于顺公,三十二代。遭楚荡灭,因属楚焉。炎汉之后,更为郡县。隋开皇三年,废高平郡,移任城于旧居。邑乃屡迁,井则不改。鲁境七百里,郡有十一县, 任城其冲要。东盘琅邪,西控巨野,北走厥国,南驰互乡。青帝太昊之遗墟,白衣尚书之旧里。土俗古远,风流清高,贤良间生,掩映天下。
地博厚,川疏明。汉则名王分茅,魏则天人列土。所以代变豪侈,家传文章。君子以才雄自高,小人则鄙朴难治。况其城池爽垲,邑屋丰润。香阁倚日,凌丹霄而欲飞;石桥横波,惊彩虹而不去。其雄丽**,有如此焉。故万商往来,四海绵历,实泉货之橐*,为英髦之咽喉。故资大贤,以主东道。制我美锦,不易其人。今乡二十六,户一万三千三百七十一。帝择明德,以贺公宰之。公温恭克修,俨实有立。季野备四时之气,士元非百里之才。拨烦弥闲,剖剧无滞。镝百发克破于杨叶,刀一鼓必合于《桑林》。
宽猛相济,弦韦适中。一之岁肃而教之,二之岁惠而安之,三之岁富而乐之。然后青衿向训,黄发履礼。耒耜就役,农无游手之夫;杼(原作持,误)轴和鸣,机罕颦蛾之女。物不知化,陶然自春。权豪锄纵暴之心,黠吏返淳和之性。行者让于道路,任者并于轻重。扶老携幼,尊尊亲亲,千载百年,再复鲁道。非神明博远,孰能契于此乎?白控奇东蒙,窃听舆论,辄记于壁,垂之将来,俾后贤之操刀,知贺公之绝迹者也。
清朝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南巡时,途经此台,曾驻跸于此,为胜景所动,即兴吟得《凤凰台》七律一首:
台高数仞凤凰来,身入云天石磴开。岚气拥时平殿角,烟波阔处绝尘埃。
西连山势窗飞翠,南听渔歌月满怀。莫负凭栏霄汉伴,湖光山色任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