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孔府是集官衙、宅院、家庙三位一体的封建贵族式建筑群,建筑布局严格遵循封建礼教和宗法原则,遵守封建的官宅营造制度,是明清时期典型的府第建筑。孔府横向分中、东、西三路建筑,纵向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是对外活动场所,后部分是宗族生活场所,整个建筑群中轴对称、主次清楚、分区明确、空间尺度合理,布局错落有致,排列井然有序。那么,孔府建筑群在设计上哪些特点呢?
孔府建筑群遵循孔教宗法,布局“前堂后寝”,孔府的建筑布局源于古代的“前堂后寝”之制,宫殿、衙署和王公贵族的宅第莫不采用此制,这也是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与伦理观念在建筑上的反映。作为“天下第一家”的衍圣公府,封建统治者冀望它成为体现封建宗法和礼仪的楷模,以“传圣道之用于当世”。因此,作为衍圣公府的建筑,必然受到儒宗礼仪的制约,以符合与体现宗法的要求。孔府建筑群尊卑等级有序维系礼教传统,儒家的礼主要内容之一是讲人与人关系中的尊卑、等级和次序,这就是封建宗法等级社会的制度。衍圣公府的建筑布局,正是遵循礼教宗法的原则,把一系列使用功能各不相同的建筑有主次、有秩序地进行排列。首先是严整的中轴对称,三路轴线中强调的只是中路,从大门直到后堂楼共有九进建筑,是孔子的宗子所居,居中为尊,体现了宗子在家族中的尊贵地位。东学的轴线是从属门,因此,次子所居住的一贯堂及其内宅,也从属于中路的府衙与内宅,反映出宗子与非宗子的等级与地位的差别。同一轴线上正房与厢房,通行中门与边门的区分体现出宗子家内主人与下人的尊卑之别。其次,中路的三门三堂主要是出于礼仪的需要,象征衍圣公的官职和权力。仪门纯是一种等级的体现。大堂前庭是纵深长方形,以显示大堂的主宰地位,并满足举行仪式的功能需求。两厢的司房平而直,陪衬出大堂的雄伟,突出了主体。三是所有建筑都严格遵守百官宅第营造制度,建筑九进,大堂五间九架,内宅的前后堂楼可以是七间的楼房,一律不用歇山转角及重檐重栱。东路的家丁房则是形制简陋尺度低矮的小平房。四是内外有别,男女授受不亲。这种封建礼仪的限制是极为严格的,不允许有任何逾越。中路的内宅门是一道区别内外的总关口,内宅是女眷居住的地方,任何人不得擅自入内,内外的联系必须通过传事。
孔子的后裔继承了孔子重教育的传统,世代以家学相承。家学成为孔氏后裔府第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孔府的东西两路习惯称东学西学,就来源于重教育办家学的传统,旨在赞扬孔子的忠恕思想和孔子创学设教的功绩。既显示了孔子嫡子孙努力效仿的决心,又表明了继承诗礼传家好学重教的良好传统美德。西路建筑前部为供孔氏宗族亲友饮宴会客读书学礼的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等,后部有供家族活动的花厅、内书房等。孔府建筑群运用风水学说,营造完美的空间效果,在布局与设计中渗透着浓厚的风水学之说。以阴阳八卦、五行相生之说来解释房屋的吉凶,实际上要求达到的是孔府建筑本体空间组合所形成的最佳景观视觉效果。
那么当时设计孔府的时候,在风水上边,首先是在风水上边非常讲究,因为孔府靠近孔庙,庙主阴,按照八卦的基本卦象上来讲,基本上旋转了九十度,一般来讲作为传统府第从阴阳关系上来讲,南为阳,北为阴,但是孔府的卦象,属坎宅离门,就是坎卦在北边,离卦在前边,那么它的乾卦就上了东北方向去了,坤卦就在西南方向,所以在孔府建设的时候,就在西南方向建了一个马王庙,这样的话马王庙搁到这个地方,就是压这个地方的阴气,那么孔府的包括奎星楼、东大楼、西大楼这些比较高的建筑,都在孔府的东北角上,那个地方属于乾卦,阳气重,孔府里边用这些高层建筑在那个地方接阳气。在安置四方神的时候,一般都是前边为朱雀,后边为玄武,东边为青龙,西边为白虎。那么孔府由于它的卦象转了,就是东边为朱雀,西边为玄武,南边为青龙,北边为白虎。所以说安的这个方位,它是作为四方神里边本来是西方神安到北方去,孔府从大门到后五间这是八进院落,地下有八道下水道,另外前堂楼、前东楼、前西楼、后堂楼、后东楼、后西楼加上佛堂楼,拐出一个角来,就像天上北斗七星,前边三个、后边三个、拐角一个,摆列的方式类似于天上北斗七星,所以说整个孔府里边,它在风水上边的建筑就是前青龙、后白虎、左朱雀、右玄武、明七星、暗八卦。明七星就是讲后宅里的七个楼,暗八卦就是孔府八进院落,下边八道下水道,这种建筑格局是非常讲究的。象征“暗八卦”的地下八条暗沟,解决了孔府的排水问题,使之免受水涝之患。那么,孔府建筑在具体做法上又有哪些特点呢?
孔府建筑群是由庭院作为基本单元组合而成的,每个庭院设计都十分讲究,庭院中多点缀有石雕小品、奇石、花木等。孔府庭院的花木配植很有特点,孔府前庭的衙署和孔府东路家庙部分以柏树作为主调,古柏姿态优美,四季长青,使衙署和祭祀环境更加庄严肃穆。孔府内宅和两路诸院大多以木本花卉、落叶乔木和竹丛作为庭栽植物,使庭院更富有生活气息。孔府保留了一部分明代风格的彩画,可归于次等青绿之列,其特点是不用金,而以桔黄、朱红、桔红等色点缀于青绿之间,墨线为界,色彩较为素淡。旋子全用明代盛行的西番莲瓣,以孔府大门及重光门最具代表性。另外,孔府外檐廊柱门窗及室内装修使用黑色和红色油饰,这使孔府显得威严与肃穆。现存孔府大门、二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内宅门、前上房、家庙等为明代建筑,其余为清代建筑,那么,明代建筑有什么特点呢?
孔府大门边柱略有侧角,双步梁上的瓜柱施通长角背,单、双步梁下均垫以替木,一斗二升云栱,云栱为三幅云状,出头平而无瓣。仪门,是孔府中式样最古朴的一座建筑,边柱略有侧角,比例匀称,屋面坡度陡峻,造型庄重,属垂花门上乘之作,柱顶皆以一斗二升云栱承脊檩,担梁下垫通替木,外檐也用一斗二升云栱,云栱雕作三幅云状,线形流畅,形象饱满,柱头云栱与平身科等大,雀替蝉肚平而密,丁头栱两侧出三幅云翼形栱,这些做法具有明代前期特征。孔府内宅门,明代建筑风格比较突出,它的反映在建筑上的明代特点,也是从斗栱开始,它的斗栱也是用三幅云做翼形栱,三幅云出锋是平头,没有锋这是明代建筑的一个特点。头栱平身科斗栱,正面出翼开栱,翼形栱用三幅云,这个三幅云雕刻圆润,线条流畅,反映了明代的工艺特点,在柱头这块,柱头科这块出单幅云,刻单幅云它的宽度,柱头科单幅云的宽度与平身科三幅云的宽度是等宽的,这是明代建筑与清代建筑的区别,它的这个蝉肚比较密比较平,这是明代建筑雀替的特征,它的椽子,前边窄后边宽,前窄后宽这是明代做法特点。
位于孔府东学的九如堂,曾是接待康熙皇帝的地方,在前檐东西次梢间廊内和明间后轩内共有五个洞口,这几具洞口是什么,它又有什么作用呢?原来这是火地,恢复九如堂时发现的,火地的功能,主要是冬季取暖用的,它的取暖的形式,是通过火塘入口来进行,把热量送到室内,它是用木材或是焦炭来进行取暖,室内它原来都砌筑有架空的烟道,在整个室内回旋,通过室内回旋后,把整个热量供应到室内之后,然后由走廊通过月台,通过月台的两侧来排出烧的烟,在俗语上说法,有“二龙吐须”的这么一种烟道作法。
孔府不仅是中国延续时间最长的贵族府第,同时也是一座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我们在欣赏中国建筑美的同时,还可以品味中国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