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微山县爱湖码头上船,沿湖中运河南行一个多小时的水路,“微山湖渔家水街”的宣传牌已赫然入目,顺着宣传牌前行,小船便驶进了“渔家水街”。
“微山湖渔家水街”属于高楼乡的一个村,全村百余户人家,几百艘船连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渔家水街”。在这里,街道由宽阔如镜的水面代替,街道两侧的“房屋”凭水鳞次栉比地组合而成。水街虽小,商店、超市、旅馆、饭店、酒楼、茶社应有尽有,医院、学校、村委会、派出所水上警务室等部门齐全。水街上行走靠的是舟来楫往。这里的每家每户的“门前屋后”都泊着一叶甚至几叶小舟,过往的人们只要招呼一声,主人会立即放下手中的营生,送你到达彼岸。生活在水街上,出门是水,举步靠舟,因此小一点的渔家孩子,腰间都有一根安全带,系于父母身边,稍大一点会走的孩子都要穿上救生衣。渔家的孩子到六七岁的时候,像陆地的孩子骑自行车一样,就都能熟练地荡桨行船了。孩子们上学的时候,小街上洒满了孩子们的小船,他们大多数无需家长迎送,有的三俩结伴,有的独自驾着一叶小舟,十里水街飘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水街的店铺、超市里除了村民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之外,更多的是给游客们准备的湖上特产:肥大的麻鸭,新鲜的鸭蛋,鲜活的或晒干的鱼、虾、鳖、蟹等等。村民们还在水街上设置了箱、网、罩、独笼、地笼、渔叉等传统捕鱼工具,游客可以与渔民一起驾舟去看箔、罩鱼、采莲、猎鸭,尽享渔家人的劳作之美。
据当地人介绍,旧社会的渔民,生产和居住靠的是连家船,船上载着网、罱、箔、罩、卡、独笼、地笼、灯笼叉等渔具,载着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载着妻儿老小,载着鹅鸭狗猫。春秋冬夏,追赶着渔汛,驰北闯南,居无定所,十分辛苦。过去的渔村是以劳动形式依帮而分的。长期生产生活中自然形成了“枪”、“ 罱”、“网”、“船”四大帮,帮有“帮主”或叫“帮头”,由大家推选帮内族户大、德望高、有办事能力的长者担任。“枪帮”以打猎为主,以连家船为家,船边“舟面”上固定着“大抬杆”(鸭枪),为“枪帮”的捕猎工具。“罱帮”以罱鱼为主,属于湖上最穷的渔民。“一条小船八尺长,祖孙三代住一舱”就是“罱帮”的旧时写照。“罱帮”为湖上的大帮,箔、网、钩、篮无所不能。“船帮”家大业大,有货时拉货,无货时拉起大网捕鱼,运输捕鱼收获甚丰,为湖里的“富帮”。
今日的渭河村,庄台上有自己的耕地,渔民们可以种植蔬菜庄稼,村里拥有运输船队。近年来,渔家人在拥有自己的货船的同时,又把文明生态村创建和开发旅游结合起来,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对村庄进行了规划建设,建成了独具特色的“渔家水街”,村民各家的船上还实现了“五通”,即:通电、通自来水、通电话、通闭路电视、通互连网。给村民的生活和发展特色旅游提供了极大的有利条件。如今的渔民,有的一家有两三艘大船,孩子大了父母要造一条新船给他们做新房,船上的住房设计几乎和城市的住户没有什么两样,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都是实木地板,家里不仅有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做饭也用上了液化气,有的年轻人家里除了DVD、音响除外,还摆上了电脑。由于湖上安全清洁,用水方便,每一位村民的家中都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自从村里搞起了旅游开发,外来游客一天天多了起来,村民们大多腾出房间办起了餐馆,有的置办了新船办起了水上宾馆,渔家变成了商家。据村支书介绍,为发展旅游,村里还推出了水上观光,鱼鹰表演、品尝渔家小菜,捕鱼、赏荷等旅游服务项目,“五一”还举办了摄影展。今年前5个月,仅“水街”就接待游客8万人次。
走近“渔家水街”,亲身感受原汁原味的渔家风情,尤其是到了夜色降临,在那寂静的大湖深处,十里长街,波光荡漾,水天一色,桨声灯影和着满天的繁星月色洒落在长街之上,另有独特的美丽和幽静,处处散发着醉人的渔馨气息。我想,清代诗人赵执信叙写微山湖的诗句“林光村远近,楼影帆交加。疑是桃花源,参差出人家,流览情所喜,避地想更佳”,大概就如同此景吧。
今天的渔家人是睿智的,他们在搞好渔业生产的同时,以颇具前瞻性的眼光发展湖上旅游,催生了这样一个瑰丽的“渔家水街”,吸引了众多的人们涉水而来,在梦幻般的美景中创造着自己的富足。
前往微山县渔家水街,观览渔家风土人情,是探访渔家生活变迁的一条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