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我登上了泰山。
我们的攀登是从红门开始的,导游告诉我,当年孔子就是从这里上山的,后来历代帝王封禅也是走的这一路线。
走在圣贤走过的路上,看着路旁的岩石、树木,心中就有一些异样,原本素朴的存在,因有了名人的屐痕和熏染,它们仿佛也有了灵性,立刻就变得不平常起来。因为,在这看似平常的背后,可能蛰伏着一个掌故,蕴藏着一段佳话。我由此认定,孔子不但是泰山美的发现者,更是美的构建者,正是他的到来,让泰山与儒家思想,相映成辉,自然与人文得到和谐的统一,登泰山也成了古往今来多少人积淀深厚的文化心理。
穿过牌坊,继续前行,翠绿的松柏,黎黑的岩石共同构成一幅铺天盖地展开的泼墨山水,置身画卷里,徜徉在绿树间,我不由的想起中学课本上,杨朔在《泰山极顶》中描写松柏之绿的警句,那绿浓得仿佛要从树上流下来,我不由赞叹,一个“流”字,它把这无垠的绿写绝了,把蓬勃而顽强的生命写活了。
行至中天门,回首来路,就见峰峦起伏,郁郁苍苍,延向遥远的地平线。仰视前面,山势崔巍,直逼九宵。我想“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当时对眼前景物的最好写照。
站在这承上启下的所在,我觉得登山就如生活,尽管前边的路可能会更坚辛,但已有的胜利会激励着你,未知的一切诱惑着你,不愿做怯懦者的自尊胁迫着你,让你义无返顾奔向顶点。
及至南天门,摸一把攀登的汗水,一种征服的喜悦弥漫全身,凉爽的山风殷勤为你抖落一路的征尘。作为胜利者,大山慷慨地把你高高托起在它不屈的头颅上,毫不保留地把它的壮美,展示在你的面前。
站立天阶,飞升的烟云淹没了来路,让人真实的体验荡胸生层云的美妙,山峰在飘渺的云雾间若隐若现,五岳独尊的伟丈夫,向人展示了它的另一面。
在天街的东端,一个宏伟的建筑群就是著名的碧霞祠。坐落于泰山极顶的道教宫观气势非凡,望着这积天地之灵秀,采日月之精华,纳泰山之膏泽,远离尘世的宫观,我不得不佩服喜爱清幽的道家的慧眼和他的超逸,那渴盼成仙的道家弟子本身不已经在仙界了吗?听说佛法无边的释家也看中这方钟灵毓秀的所在,只是碧霞元君略使小计才占得先机。
儒、释、道把目光投向同一座山,在中华大地怕是绝无仅有的。国人赋予泰山那么深的情结,此刻,我似乎有了答案。因为儒、释、道所代表的正气、清气、和气共同建构了泰山的人文内涵,而这正是国人崇尚的、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