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哉,妙哉!北边河水温温,南边水寒刺骨。”
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初夏,春秋时期梁王的武妃过温凉河时发出如此惊叹。
武妃说的这条温凉河,是费县境内最长的河流,流经多个乡镇。而在梁邱镇这一段,是这条河流最神奇的部分。
从河的北岸趟过去,你会发现北边那一半河水是温的,南边那一半河水竟是凉的。温凉河也因此得名。神奇>>河水一半温一半凉
临沂境内河流众多,温凉河独具特色,当她流经费县梁邱镇时呈现出神奇的一面。
如今正是汛期,温凉河宽且深,无法下河一试,但附近村民说,平常这河里的水就是一半凉一半温,夏天如果过河,能明显感觉出河水温度的差别。在冬天更为明显,河南面都结冰了,而北面的河水哗哗作响,从不结冰。
这一现象,存在于梁邱镇驻地一直到上游两三公里的河面上。据说,春秋末期就已出现这种现象。
春秋末期,梁邱镇是梁国的所在地。相传,有一年梁王携文武二妃来到温凉河边,见河水清澈澄明,水底有一层绸缎似的细沙,三人便下马涉河,由此发现了温凉河“北边河水温温,南边水寒刺骨”的奇特。
当时,梁王还赋诗一首:“万古奔腾兮,云影岚光。山水相傍兮,上下一色。龙女饮羊兮,令尊神呵。一河温凉兮,天下独绝。”
传说>>与大禹治水有关
两千多年来,温凉河半温半凉的神奇,在当地村民眼里,曾一度是个谜,也因此演化出许多神话传说。有说是与东海龙王有关,有说是与大禹治水有关。
关于大禹治水一说,梁邱镇当地村民说得最多。据当地村民说,古代蒙山一带,由于山峦层层,山又多又高,水排不出去,水灾非常严重,大禹就带着一伙人治理这一带的水患。
大禹治水的时候,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听说大禹治水有方,恳求去给民工烧茶做饭,舜答应了她们的请求。治水任务完成后,娥皇和女英把锅里没用完的温水倒在地上,在她们倒水的地方突然冒出一眼清泉来,泉水翻出的水花冒着温气。泉水顺势而下,与梁邱境内的地表水汇合,一边凉,一边温,人们便叫它温凉河。
梁邱镇党委的工作人员说,这种说法无据可考,所以不可信。
探因>>两股支流交汇所致
那么,温凉河半温半凉之谜究竟是什么呢?据考证,因上游两条支流交汇,所以才出现这种现象。
顺着温凉河逆流而上,在梁邱镇赵家庄附近,河水出现交叉口,一条源头从西南而来,而另一条源头从西北而来。
梁邱镇党委的相关人员说,从西南而来的河水发源于附近的东河村,该村有一处泉水,泉水形成小溪,汇入温凉河;而西北方向的河流,则发源于离赵家庄几十公里的皮崮顶。从西南而来的地下泉水离赵家庄近,汇入温凉河后自然是凉的;而从西北方面而来的河水,因为流淌了几十公里,已被太阳晒温了,河水自然会有温热的感觉。
两股不同的水交汇后,在一定距离内,没有完全融合的水自然会有半温半凉的现象。温凉河流域内,只有从赵家庄到梁邱镇驻地的河面上,才会出现半温半凉的现象,似乎也印证了这一道理。新生>>
两岸将建成休闲度假区
温凉河是费县的母亲河,附近居民对这条河流感情深厚。梁邱镇当地村民说,这河水制酒味道醇厚,煮药疗效显著。
为了保护开发好温凉河,费县也大做水文章。像梁邱镇,根据城镇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把青龙山、老虎山作为绿色屏障,立足温凉河横穿镇域特点,实施了温凉河综合治理项目,其中包括温凉河左岸3公里50米宽的滨河大道,近6公里的河岸护堤,以及120米橡胶坝等工程建设。
今后,梁邱段的温凉河,左岸将成为滨水宜居、环境优美的生活区,右岸则成为休闲度假、观光娱乐的旅游区,两岸交相辉映,将极大地改善城镇面貌。
文/片 本报通讯员 敬兴俊军 本报记者 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