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鱼台县的县城驻地,叫谷亭。此前设镇,现改为街道办,但仍叫谷亭。
早些年,有外地客人乘车到鱼台,县城小,汽车站就那几间房子。到站下车,售票员站门口吆喝,“谷亭的到了,谷亭的,全部下车!”外地人就急眼,与售票员争辩:“我买的去鱼台的车票,咋拉我到谷亭来了?”解释也不信,一看就是个小破乡镇,明明是谷亭,非说是鱼台。
这样的事屡屡发生。就有蹬三轮车的壮汉出面解围,很热情地拉开外地人,问去鱼台哪家单位?坐我的车,不贵,收你3块。走起!然后蹬着三轮一路狂飙,沿着县城转一圈,到目的地,下车,外地客人松一口气,很愉快地付钱。然后抬头一看,百十米开外,那不是刚才下车的站台吗?
没办法,谷亭小,前前后后就这么几步路。
翻开《鱼台县志》,此谷亭,名叫宁母亭,后来毁于“文革”。但现在鱼台县城内,仍有一条小街,叫宁母亭路。“春秋鲁僖公七年,会齐侯、宋公、郑世子华盟于宁母。即此亭”。字数不多,但记录了当时国与国之间的一件大事。
这是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次会盟,包括鲁国、齐国在内的国家都算是大国。按照经济实力,齐国在当时最强盛。这次会盟成功叫停了一场战争,促进了多国结盟,保证了这一带安定祥和的生活。故这地方被称为古亭,后来当地人口语有误,衍化为谷亭了。
前几天,我到县城西支河公园散步,见河边有一石亭,上写“宁母亭”三字,算是复建。但这亭子实在太小了,根本就摆不开一张席子,怎么可能坐着几国国君共商大计呢。
不过,鱼台县得名不是因为谷亭,而是源于另一处亭台,叫武棠亭。
春秋时期,鱼台旧治称为“棠邑”。棠是鲁国的西南边陲,与宋国接壤。当时鲁国的国公叫鲁隐公,是鲁国第十三任国君,因为鲁隐公不是正室所生,不能继承王位,太子年幼,便由鲁隐公摄政。鲁隐公在位11年,这段时间,鲁国基本上还算安定,周边关系融洽。鲁隐公任内惊天动地的事迹不多,其中来鱼台“观鱼”,被孔子重重地记了一笔。《春秋》曰:“公矢鱼于棠”。单纯从字面上讲,就是鲁隐公来到鱼台这个地方“引弓射鱼”。
鱼台在历史上就濒临大湖,水草丰美,风景秀丽,鱼类繁多。值鲁隐公五年春,住在都城的鲁隐公听人们在议论,棠地有人能抓到又大又多的鱼,于是决定到鱼台来看鱼。说是看鱼,对于一国之君来说,实际是一次视察,出城调研,体恤民情。当时,他的决定就被人误解,觉得国公出行,只是为了看人家如何逮鱼,有点不着调。孔子的那句话,就有点讽刺嘲笑他的意味。其实,鲁隐公观鱼,隐含着更多的政治智慧。
鲁隐公到了棠地,登上一个高台,放眼四望,烟雨蒙蒙,帆影点点,稻谷翻浪,鱼跃浅滩,鱼台的美色尽收眼底。这高台,就被人称为“观鱼台”。后人为了纪念这次活动,在台上建亭,于是就有了武棠亭,并于亭间立碑,记述当时观鱼胜景。对于武棠亭,到明朝时候,鱼台的一个读书人,叫王秀民的,有段笔记:“亭湮灭者久,惟台巍然。今亭榭丘墟,梵宫错落,森疏古柏,傲日凌霜,犹足标鱼棠之盛”。后来,虽然亭子湮灭了,但观鱼台仍在,现在台上有超化寺一座,始建于唐代,后来也是几经兴废,现在剩有伽蓝殿一间。
公元762年,唐代宝应元年,因境内有武棠亭和观鱼台,便改旧治名为鱼台县,到现在,一千两百多年了。
鱼台境内,还有一处著名的亭台,问津亭。当年孔子西行,周游列国的时候,到了鱼台,境内河流纵横,湖水、涝洼比较多。他们一行人走着走着,就迷路了,孔子就派子路找人打听。这个过程,孔子端坐等待,也不禁被鱼台境内的美景所吸引,决定在这里逗留数日,坐坛讲学。后来,人们便在他讲过的地方建“问津亭”,作为对后代人励志的典范。“问津”二字,一语双关,一是子路问道,指点迷津;二是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现在,这个地方留有一汉代刻石,曰“子路问津处”。
宋人邵康节有一首欢快的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恐怕这基本就是鱼台风物的写照,鱼台的亭台,知名的还有思白亭、鸡鸣台、画卦台、朗亭、龙台。此外,或有更多的散落在民间的长亭、短亭、草亭、竹亭,点缀在鱼台的山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