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传说》主要流传在嘉祥县、巨野县及其周边地区,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祥瑞神兽,形状像鹿,独角,身上长鳞,尾像牛,古书说它“音中钟吕,行中规矩,游必择地,祥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不群居,不侣行,不罹罗网。”嘉祥的《麒麟传说》历史悠久,具体时间已无法考证。民间传说主要根据《春秋》及其三传所记载的“西狩获麟”而衍生的。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大野获麟,获麟之地就在嘉祥,嘉祥于金皇统年间置县,取其嘉美祥瑞之意而得名。
嘉祥县至今留存着许多关于麒麟的遗址,据清光绪《嘉祥县志·方舆志·古迹》:“获麟台,县西二十五里,崇一仞,周二百余尺,中有台,高四尺许。成化十三年,知县高淳树石门于上,匾曰‘麟冢’,又立石碑,题曰‘获麟’。相传古获麟处也。”嘉祥县卧龙山镇酒庄村在古代曾经叫做麟川,相传获麟处就在酒庄村的附近,嘉祥县城西有麟冢和获麟台遗址,麟冢幽踪为嘉祥八景之一,后世有许多文人墨客前来凭吊,题咏留诗,清光绪《嘉祥县志》收录了四首。
嘉祥民间流传的《麒麟传说》将麒麟与孔子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人们喜爱吉祥、追求幸福的愿望。
相传孔子的母亲颜氏,怀胎十月,路经尼山的时候,忽然腹内疼痛将要分娩。这时天空一阵轰鸣,一个独角麒麟驮着一个白胖小儿,乘五彩祥云从天而降。此时,瑞气纷呈,满天红光,独角麒麟撞进颜氏的怀中,孔子随之就诞生了。这就是“麒麟送子”的来历。又相传有一天,孔子梦见丰沛地里冒出一股赤红色的烟雾,久聚不散,一只麒麟徘徊不前。孔子想:“麒麟现,圣人出。莫非是将有圣贤明君出现,或是要来指点我的迷茫呢?”于是驾车向鲁西南方向赶去。趟过一片沼泽,孔子远远看见一个小孩正用石头打一只麒麟。小孩见有人来了,急忙把麒麟推进树丛,又往麒麟身上盖了些青草,对迎面走来的孔子说:“刚才我看见一个怪物向西跑了。”孔子很生气地走进树丛,拨开杂草,把那只麒麟抱了出来。麒麟见了孔子,双眼扑扑地流泪。孔子见麒麟受了惊吓,一边轻轻地爱抚,一边脱下上衣,盖在麒麟的身上,又拿出绸帛,给麒麟包扎伤口。 过了一会儿,麒麟安静了下来,用舌头舔了舔孔子的手,忽然从口中吐出三部书来,接着转身跳进沼泽地里,没了踪影。孔子手棒三部经书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只神麒麟,来给我送天书的啊! 天书是用蝌蚪文(篆文)写成的,只有孔子一人能够看明白。孔子自得天书后,终日手不释卷,彻夜攻读,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通古晓今的大圣人。
《麒麟传说》在嘉祥妇孺皆知,耳熟能详,已经由传说衍化成为一种吉祥文化。如今,嘉祥城区有获麟街、呈祥街、获麟园、麒麟院、麒麟大酒店,石雕艺术、剪纸艺术多以麒麟为题材,鲁西南鼓吹乐则有 《麒麟呈祥》、《麟乡鼓韵》等曲目,嘉祥县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麒麟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