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说,这块石头就是乾隆行宫残存的柱顶石。

▲《费县志》所载“万松山图”描绘的乾隆行宫。

?万松山图被绘制在村民墙壁上。
费县城北乡崮山村北面的万松山上,一个废弃了的大坑寂寞地躺着。若非特意寻觅,许多人即使路过可能也会对它视而不见。而200多年前,这里是风景秀美 、华丽壮观的乾隆行宫。相传乾隆六次下江南,曾两次在这里驻足。
【逸闻】皇帝曾经两驾临万松山上不养蜂
崮山村正西,有一个皇路山村,据说就是因为乾隆皇帝南巡时路过,这个村子就有了皇路山村的叫法;还有一个村子,因乾隆皇帝在那里演练兵马而得名,于是就叫演马村。
因为曾留下过皇帝的足迹,万松山在附近村民眼里便成了神圣的“龙地”。崮山村63岁的村民魏如春说,自古以来,当地人便说万松山来历不凡,“万松山是天上北斗星”的故事代代相传。
“万松山上从来养不住蜜蜂”,魏如春的讲述给万松山增添了些许神秘的色彩。老人说,以前有放蜂人把蜜蜂放在万松山上,但一放过去蜜蜂就飞走了。而万松山附近好几座山却都能养蜂。魏如春说,这是因为万松山曾住过皇帝,所以蜂王不敢上万松山。
200多年过去了,曾经的乾隆行宫已成废坑,但仍然有一些残垣断壁,比如行宫所用的柱顶石、条石等,像这些传说一样,散落在崮山村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
李学英家斜对着的一幢老房子,石墙底下还压着一小块与众不同的古砖墙。据李学英说,这一小块古墙就是当年午朝门的一角,砌墙的泥是用白石灰加轧豆腐剩下的浆水和成,非常结实,所以200多年过去了,这段古墙仍然非常坚固。
【觅古】崮山村里乾隆门行宫早废传说留
从费县县城往西北大约6公里,绕过一座不高的山峰就到了崮山村。
这实在是一个普通的村庄,一条水泥路径直穿过村子,路边是各类小商店,房屋也是临沂农村常见的红瓦砖房,但村北入口处的一个大门——乾隆门,还是显现出了这个村庄的与众不同。而越往村里走,关于这里曾建造过乾隆行宫的传说也越来越清晰。
崮山村有1000多口人,在这里,几乎每个村民都能给你讲一讲乾隆行宫的事儿。77岁的李学英老人从小就在崮山村生活,她的家,离传说中的乾隆行宫不足百米。
在李学英的讲述中,她家门前的路就是通往行宫大殿的路,只是当年这路可不是土路,而是一条条青石铺成的台阶。沿着路往上走,先到午朝门,再是二宫门、大殿。
当年的万松山乾隆行宫,如今早已荡然无存。据说在上世纪初的战乱年代,这里的文物被劫,行宫被破坏一空。如今在村民指认的乾隆行宫遗址处,只有一个宽阔的废坑,杂乱地放着几堆石头、几块朽木,很难让人把它与华丽的皇帝行宫联系起来。
尽管已77岁高龄,但李学英也没有见过行宫的模样,这些说法也都是老一辈人告诉她的。虽然从未见过行宫,但李学英对这里建造过乾隆行宫的事深信不疑。小时候李学英常在门前的这条路上玩,那时路还是青石铺的,“不是皇帝,谁能铺得起这样的路”?【考证】万松山上建行宫乾隆题诗十余首
关于万松山建乾隆行宫这段历史,《费县志》有记载:“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恭逢圣驾南巡,知府李希贤奉饬建御书房,观山楼于上,翠华临幸,万姓呼嵩。”从县志记载的情况看,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为恭迎乾隆皇帝南巡,沂州知府李希贤曾在万松山修建行宫。
《费县志》上还有一幅万松山乾隆行宫的白描图,从这幅图上可以知道,行宫位于山巅,坐北面南,面积500余平方米,分东西两院,各为四进。行宫建有朝房、大宫门、二宫门、前殿、寝殿、观山楼、望河亭、值事房、御书房、军机房等建筑。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皇帝到此的盛况,沂州知府李希贤在《万松山记》中有记载:“二月二十七日,恭逢皇上奉皇太后銮舆临幸,于焉游憩。翠华芝盖,掩映于万松之间,夹道呼嵩,欢腾云日,诚盛际也。”
相传万松山行宫依山势而建,结构严谨,设计精巧,富丽堂皇,与万松山旖旎的风光相辉映,胜似神仙宫阙。乾隆非常喜欢,曾两次在此驻留,并留下十几首诗。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南巡时有《万松山停跸》三首,其中一首曰:“停跸山欣号万松,春晴滃蔚绿阴浓。无多室宇花宫侧,远近都来眼界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