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坝村位于汶上县郭楼镇的西北部,距县城十五公里,位于汶上、东平与梁山三县交界地带,其村名有阳城——鱼鸣村——阳城坝的演变历程,富有浓郁的神话色彩。
在列国时代,有一名叫阳货的地方官员住在这里,修了一座城,名为阳城。 《论语》记载: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馈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证明阳城是列国时代之古城。这是阳城的来历。
这里自古就有一条河,叫赵王河,东西走向,穿街而过,中间架一座圆拱砖桥,成为南北之通道。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巡游江南的时候,路过这里,夜住村西小庙 (王家祠堂)里。当时,正值盛夏雨季,河里的青蛙呱呱长鸣,紧一阵,慢一阵,此起彼伏。加上天气闷热,皇帝烦躁得怎么也睡不着,起身踱出庙门。皇帝起来了,陪同的地方官员也不敢入睡,只得陪着皇帝出来纳凉解闷。那青蛙也不识相,闹闹嚷嚷,又是一阵乱叫。皇帝盛怒之极,说道: “这些小东西,叫声高亢、单调,烦死朕了,如果鱼鸣那该多好,或许动听些,对,不让这些小东西叫,让鱼鸣。”“好,让鱼鸣,让鱼鸣。”地方官随着附和,转而灵机一动,急忙双膝下跪,朝皇帝叩头道: “谢主龙恩,您给我们这个地方赐名了。” “什么意思?”皇帝问道。 “皇上口谕,我们这里就叫鱼鸣村吧。”地方官回答。 “也好,你们这里就叫鱼鸣村,快起来吧。”皇帝渐渐高兴起来。事后,这位地方官说: “君无戏言,小桥以西的鱼果然鼓鳃欢鸣,吱吱高扬,而青蛙却鸦雀无声;小桥以东的青蛙才会叫,我还亲耳听过哩。”从此,阳城鱼鸣之事便传开了。
到了明朝时期,为阻赵王河洪水北犯东平,在河北岸修了一座大坝,故又取名阳城坝,沿用至今。这里还有 “东不打汶西不打运”之说,是说东边汶河出事,西边运河出事,都不用这里出民工,只要护好阳城大坝即可。可见这个坝子在当时的重要性。如今,大坝的轮廓还依稀可见。
清朝咸丰年间,阳城坝又称阳城寨。有一石碑可证,现在位于村南阳关道小桥旁,上面刻着 “东汶阳城寨”。那时的阳城坝四周由围墙围着,墙由土和石灰垒成,高十几米,宽二十多米。为了村内人行走方便,易于管理,建有北门、东北门、东南门、南门、西北门、西南门。城门为木门,由两大扇门板组成,并用铁钉镶嵌,划片管理,各走各的门。在南门外设有炮楼,用于放哨。如今,人们还习惯以北门、南门等称呼其住在各地的人。
古时的阳城坝村内有很多寺庙。天齐庙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座大寺院,位于北门外。省志上有记载:高梁亭东门外有一大寺院,内有得道高僧。寺内有个高楼。但是到了1948年,打内战时,国民党在寺内修建地堡,被游击队的人给烧了。还有奶奶庙,位于村中间,每逢农历三月十一庙会,很多香客还到庙内烧香。村内全神庙,内有送子观音,许多无孩子的人家都到此求子。王家祠堂是现在还存有的古建筑,位于北坝,虽几经历史的变迁,东厢房和大殿还依然耸立在那里,诉说着过去的历史。
现在整个赵王河已不复存在,但是河的遗迹,包括那座老桥在村中基本保留着。这条河把阳城坝村分成两半,即现在的两个行政村,河北为阳城坝北村,河南为阳城坝南村。
如今的阳城坝村,马阳公路穿街而过,济菏高速在村西经过,蓬勃发展的阳城煤矿位于村南,勤劳、朴实的阳城坝人正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幸福的明天而奋斗着,用汗水和执着浇铸着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