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湖西岸的腊山,高不超过二百六十米。虽不高大,但松柏苍翠,绿荫覆盖,倒也挺拔秀丽。山上古迹、景点不少,如玉皇殿、三清宫、碧霞元君祠、聚孝堂、古乐台、瞰湖亭、老虎洞等。宫殿和庙宇等,是神仙的宝宅,人们进去无非就是烧香磕头,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老虎洞却有些意思。
老虎洞座落在山阴面半山腰的峭壁上,洞口大体朝东南方向,洞外也就几米见方,很是狭窄,东边为岩石,北面便是铁栏护着的悬崖峭壁,有些险要。老虎洞的“门”朝南,系两块巨石斗在一起底下的空隙。进洞必须从石阶上登至巨石旁,再从这扇“门”内俯下身子爬过去,走几步才能到达洞口并不平坦的“小院子”。这洞好生奇怪,南边因“门”遮挡,无法看见洞口,东、北都是峭壁,也看不到洞口;里边亦不寻常:洞呈椭圆形,凿得十分粗糙,地面凹凸不平,顶部和西边的墙倒也平滑;洞不高,一般身材成年人尚可,高个头难以站直;但面积不算小,能容下二三十人。洞中最有名的景观是卧在西南角的一只石虎和依墙而立的“阮氏三雄”。老虎形态逼真,栩栩如生;阮氏兄弟的雕像却显得技法粗糙,形象稚嫩、呆板,没有把水浒好汉的英武气概表现出来。两个景物,好像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这洞不是大自然的造化,明显是人工雕凿而成。它是现代人开凿的,还是古已有之?若是古人开造的,是哪个朝代?是一人所为,还是集体创作?为何洞中只制作本性上的虎和本质上的虎———阮氏三兄弟是一百零八将内武艺高强的虎将,两项景物?两件作品的艺术手法为何相差悬殊?是因虎标洞还是因阮氏兄弟而得名?这些问题萦绕心头,找不出答案,因为没有文字介绍,打听过几个山上的老人,他们也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共同的说法是:老虎洞早先就有,阮小七和他两个哥哥曾来这里避过难。还听到了一个传说:很久以前这个洞内有一对虎夫妻,雄虎常出外打猎,一次它下山猎取食物时,在农田里碰到了一头又大又肥的公牛,老虎不仅没逮住牛,反而被盛怒的公牛抵成重伤,回来不久就死了。雌虎见此光景,很是害怕,便悄悄下山远走高飞了。不少传说有事实依据,但这个不可信。且不说老虎不怕牛,即使怕牛,也未必死在牛角下,更不会怕得逃之夭夭。也可能我走马观花,没看到文字介绍,也可能我没打听到了解真实情况的人,但说阮氏兄弟来洞里避难,有些道理。
人们相信阮氏三雄在洞里呆过,进一步说明了三位英雄在这一带百姓中的影响。自老虎洞所在的腊山向北不远处的石庙村,据说就是小说《水浒》中的石碣村。现在该村尚有纪念阮氏兄弟的庙堂遗址,村中的阮氏也自称是英雄的后人。阮氏兄弟是否真的避难来过老虎洞,无力考证,但这一带民间流传着许多包括阮氏兄弟在内的水浒英雄故事,倒是事实。这些故事基本上都是没有被施耐庵收入小说的事件。
我了解到一些阮氏兄弟的故事。据说,梁山义军被招安后,祸国殃民的元凶蔡京、高俅等人施奸计拟在庆功楼上将英雄们斩尽杀绝。适逢江南方腊造反,危及朝廷,大臣宿太尉力保宋江等征讨方腊,二奸贼正好借梯下楼施用两虎争斗计———待剿灭方腊后再将宋江等残部分而诛杀。此计被军师吴用看破,他以老母病危为由向宋江请假,临走时将奸贼计谋和自己的想法隐晦曲折地告知了浪子燕青,机智异常的燕青又将情况告诉了知己的兄弟,一传俩,俩传仨,当晚不辞而别,一下子就偷偷走了包括燕青、阮氏三雄在内的三十多个好汉。第二天到庆功楼赴宴,宋江才发现少了几十个弟兄,但为时已晚。阮氏兄弟那晚离开东京,回到家乡石碣村,打算重操打鱼旧业,过安稳的普通百姓日子。朝廷缉拿梁山临阵脱逃反贼,搜捕风声日紧,不多日便来了一队清剿的官兵。阮氏兄弟英勇无畏,奋力拼杀,阮小七更是如入无人之境,他亲手刀劈了官军的头目。缉捕的官兵战败撤回。眼见得家乡难以安身,为了不连累村中百姓,兄弟三人决定再次逃亡。他们离开村子,一路向南,辗转来到淮南地面。正巧那里有一座山上聚着一伙好汉,阮氏兄弟路过时山上好汉了解了实情,敬仰梁山英雄的好汉,遂把三兄弟推为寨主。阮氏兄弟做了寨主,又竖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阮小七提议,将那晚一同不辞而别的几十个弟兄设法聚齐,众兄弟满口答应。他们招兵买马,日夜操练,准备再次杀回梁山,继续干一番与赵宋皇帝分庭抗礼、匡扶正义的大事业。
老虎洞座落在山阴面半山腰的峭壁上,洞口大体朝东南方向,洞外也就几米见方,很是狭窄,东边为岩石,北面便是铁栏护着的悬崖峭壁,有些险要。老虎洞的“门”朝南,系两块巨石斗在一起底下的空隙。进洞必须从石阶上登至巨石旁,再从这扇“门”内俯下身子爬过去,走几步才能到达洞口并不平坦的“小院子”。这洞好生奇怪,南边因“门”遮挡,无法看见洞口,东、北都是峭壁,也看不到洞口;里边亦不寻常:洞呈椭圆形,凿得十分粗糙,地面凹凸不平,顶部和西边的墙倒也平滑;洞不高,一般身材成年人尚可,高个头难以站直;但面积不算小,能容下二三十人。洞中最有名的景观是卧在西南角的一只石虎和依墙而立的“阮氏三雄”。老虎形态逼真,栩栩如生;阮氏兄弟的雕像却显得技法粗糙,形象稚嫩、呆板,没有把水浒好汉的英武气概表现出来。两个景物,好像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这洞不是大自然的造化,明显是人工雕凿而成。它是现代人开凿的,还是古已有之?若是古人开造的,是哪个朝代?是一人所为,还是集体创作?为何洞中只制作本性上的虎和本质上的虎———阮氏三兄弟是一百零八将内武艺高强的虎将,两项景物?两件作品的艺术手法为何相差悬殊?是因虎标洞还是因阮氏兄弟而得名?这些问题萦绕心头,找不出答案,因为没有文字介绍,打听过几个山上的老人,他们也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共同的说法是:老虎洞早先就有,阮小七和他两个哥哥曾来这里避过难。还听到了一个传说:很久以前这个洞内有一对虎夫妻,雄虎常出外打猎,一次它下山猎取食物时,在农田里碰到了一头又大又肥的公牛,老虎不仅没逮住牛,反而被盛怒的公牛抵成重伤,回来不久就死了。雌虎见此光景,很是害怕,便悄悄下山远走高飞了。不少传说有事实依据,但这个不可信。且不说老虎不怕牛,即使怕牛,也未必死在牛角下,更不会怕得逃之夭夭。也可能我走马观花,没看到文字介绍,也可能我没打听到了解真实情况的人,但说阮氏兄弟来洞里避难,有些道理。
人们相信阮氏三雄在洞里呆过,进一步说明了三位英雄在这一带百姓中的影响。自老虎洞所在的腊山向北不远处的石庙村,据说就是小说《水浒》中的石碣村。现在该村尚有纪念阮氏兄弟的庙堂遗址,村中的阮氏也自称是英雄的后人。阮氏兄弟是否真的避难来过老虎洞,无力考证,但这一带民间流传着许多包括阮氏兄弟在内的水浒英雄故事,倒是事实。这些故事基本上都是没有被施耐庵收入小说的事件。
我了解到一些阮氏兄弟的故事。据说,梁山义军被招安后,祸国殃民的元凶蔡京、高俅等人施奸计拟在庆功楼上将英雄们斩尽杀绝。适逢江南方腊造反,危及朝廷,大臣宿太尉力保宋江等征讨方腊,二奸贼正好借梯下楼施用两虎争斗计———待剿灭方腊后再将宋江等残部分而诛杀。此计被军师吴用看破,他以老母病危为由向宋江请假,临走时将奸贼计谋和自己的想法隐晦曲折地告知了浪子燕青,机智异常的燕青又将情况告诉了知己的兄弟,一传俩,俩传仨,当晚不辞而别,一下子就偷偷走了包括燕青、阮氏三雄在内的三十多个好汉。第二天到庆功楼赴宴,宋江才发现少了几十个弟兄,但为时已晚。阮氏兄弟那晚离开东京,回到家乡石碣村,打算重操打鱼旧业,过安稳的普通百姓日子。朝廷缉拿梁山临阵脱逃反贼,搜捕风声日紧,不多日便来了一队清剿的官兵。阮氏兄弟英勇无畏,奋力拼杀,阮小七更是如入无人之境,他亲手刀劈了官军的头目。缉捕的官兵战败撤回。眼见得家乡难以安身,为了不连累村中百姓,兄弟三人决定再次逃亡。他们离开村子,一路向南,辗转来到淮南地面。正巧那里有一座山上聚着一伙好汉,阮氏兄弟路过时山上好汉了解了实情,敬仰梁山英雄的好汉,遂把三兄弟推为寨主。阮氏兄弟做了寨主,又竖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阮小七提议,将那晚一同不辞而别的几十个弟兄设法聚齐,众兄弟满口答应。他们招兵买马,日夜操练,准备再次杀回梁山,继续干一番与赵宋皇帝分庭抗礼、匡扶正义的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