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将至,街头上几乎尽是商家促销月饼等产品的热闹炒作,节日应有的气息却难以寻觅。此情此景,实在令人匪夷所思而又使人扼腕长叹。
历史上,中秋是一个文化味道很浓的节日。官人祭月,文人赏月,民间拜月,虽带有迷信色彩,但隆重热烈中不乏优雅的情趣、高尚的文化和美好的憧憬。至于玩花灯、舞火龙、走月亮等民间活动,更使中秋节日气氛浓郁,丰富多彩。
现代社会,人们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科技水平越来越高。按说,今人比古人更有条件、更有智慧将传统节日办得更好、更有意义。但如今的中秋节在一些人那里,却异化成了休闲节、旅游节、美食节。除了个别媒体偶尔做做应景文章、办台节日晚会,中秋节原有的味道在许多地方已荡然无存。
2006年国务院将中秋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又批准其为国家法定传统节日。其定位非常清晰,用意十分明确。在越来越多的人外出务工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突出和放大中秋节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谱写和谐社会新篇章的“原味”。机关、学校、企业和社区也应该“活”起来、“动”起来,引导和组织人们珍惜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展望祖国美好前景。切不可再让功利弥漫天空,冲淡节日“原味”,以防“嫦娥”被铜臭熏昏头脑,难辨“今夕是何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