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
参考译文: ??
曾子说:认真办理父母亲丧事,追怀、祭祀历代祖先,老百姓的品德就会忠实厚重。
?? ——李泽厚解
曾子说:对死亡者的送终之礼能谨慎,对死亡已久者能不断追思,这样能使社会风俗道德日趋于笃厚。
?? ——钱穆解
曾子说:对亲长送终要尽礼尽哀,对远祖祭祀要诚敬追思,这样才能使社会风气归于敦厚。
?? ——曾仕强解
明然按语:
前一章讲到圣贤学问的要求君子“谦虚谨慎”以便“平易近人”,以忠信交友为交友的标准,取友之长、补己之短。
这一章将继续将学习圣贤学问的具体方法。
传统的解读仍旧回到前面的圣贤之道的根本:孝悌上去了。但这个解释自古以来,都比较能接受,也合乎人之常情。我们来看看:
慎终:谨慎对待死者(主要是指父母)的丧礼。一般来说父母的丧礼,作为子女已经悲痛欲绝,为什么还要小心谨慎呢?朱熹的解释是“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人在悲痛中,容易忽视(治丧的礼制),所以要谨慎。但是还是没说清楚根本啊。那应该怎么理解呢?父母恩泽似海,情重如山,而丧礼是子女送父母之身的最后一次机会,如果不谨慎对待,一旦有偏差,无法再弥补了啊。所以,孔子讲“死,葬之以礼”
追远:诚敬追思死者(主要是指父母等已逝的先祖)的祭礼。那又为什么要祭祀先祖呢?我们80后这一代对清明节似乎已经不太重视了,再看现在的90后,更加不知道为什么还要祭祀祖宗了。我们还是要去看看朱熹是怎么解释的“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久远的祖先,人们容易忘却,所以要每年都追思缅怀先祖。我们依然看不到最终的原因!其实,这也不难解释,父母生我们身,那父母的身又是祖父母所生,祖父母又有父母……这里就涉及到我们的饮水思源,不忘根本啊!诚敬的态度,是发自内心,坟墓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宿,我们自己不恭敬先祖,甚至数典忘祖,那么我们自己也会被后人所忘却,不恭敬。
民德归厚矣:民风自然归于淳朴了。做到以上两点,老百姓慎始慎终的礼敬父母、不忘祖先,心怀根本,孝悌之至了,那么自然不会去作奸犯科以辱家门(有孝悌之心,很少会犯上作乱。前面第二章有阐述)。
拙文新甄:
如果要从新甄的角度,明然认为,这一章在教导学习圣贤之道的方法。可以参考南怀瑾先生,对“慎终追远”的理解。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说:如果能够(做事情)慎始慎终,考虑前因后果(追远及近),那么民风也能够归于厚道了。
注:
一般的人,做事情开头还是能坚持谨慎的态度,可是能坚持到最后的不多。更多的人急功近利,急于得到结果,当然就不能谨慎的对待结果了。现代社会为什么会如此浮躁不安?难道不是因为缺乏这种“慎终”踏实的态度吗?
从佛家的角度,看今日世风日下的根源,难道不是世人不明因果之理吗?“凡人畏果,觉者畏因”,如果大部分的人都能够,通晓“因果报应”之理,世界当然能实现大同,民风自然淳朴了!
当今世界乱象丛生,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无不体现着利益的竞争;因为无序、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这种竞争又上升为斗争;再进一步斗争,有可能演变为战争;竞争也好,斗争也好,战争也好,破坏了人自己与自己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必将带来人类的“世界末日”。这样的结果,谁都不愿意看到。然而,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思想;只顾及近,不顾追远的思想,将人类引入歧途。
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要求使自己首先做到对圣贤之道“慎终追远”,而后能竭其所能教化民众做到“慎终追远”,这样的话,“人不知”的世界自然可以进入“不愠”之“民德归厚”的大同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