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参考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孔老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与闻政治,是他自己要求的呢?还是国君们要他过问的呢?子贡回答:先生以他的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而得到,他要求的方式大概不同于别人的方式吧。
??? ——李泽厚解
??子禽问子贡道:我们夫子每到一国,必预闻其国之政事,这是有心求到的呢?还是人家自愿给他的呢?子贡说:我们夫子是把温和、良善、恭庄、节制、谦让五者之心得来的。我们夫子之求,总该是异乎别人家的求法吧!
?? ——钱穆解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没到一个国家,都会了解这个国家的政事,到底是自己去求得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回答说:老师是以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五种美德,获得大家的信任和赞赏,纷纷向他请益。老师能得到对这些国家政事的了解,跟别人是不相同的。
??? ——曾仕强解
明然按语:
? 上一章讲到了学习圣贤君子之道的具体方法即:慎终追远。这里要来讲孔子的人格魅力: “温良恭俭让”。
??这里出现了两位孔子的大弟子:子禽、子贡,其中子贡是“孔门十哲”言语科排在宰我之后的高材生(言语:宰我、子贡)。子贡在论语中的出镜率非常高,前后有三十八次之多。子贡几乎是通才,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艺都非常有成就。《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记载“夫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因此孔子能名扬古今中外,子贡的贡献太大了。论语中,子贡极力维护夫子声誉,一有机会就盛赞老师美德。这里就是最好的体现之一了。
??好,我们来看看孔子的人格“温良恭俭让”,上面三位名师大家的解释都非常好,但是对这个五个字义的解释应该都来自于《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
?“温”,“敦柔润泽谓之温”,即“温和”的性格。有句名言叫“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对人生的重要可见一斑。孔子崇尚中庸之道(中庸其至已乎,民鲜能久矣),性格亦是如此。前文提到孔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不自以为是,就不会使人畏惧,学习就不停滞不前),正体现了平易近人的温和性格对求学做人的重要。现实生活中,我们更能感受到儒雅温和的性格的人,有好的人缘,处事左右逢源,不招人讨厌。温和的人,给人的印象是和蔼可亲、彬彬有礼,由这个“温”字也足见“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翻译成“不庄重严肃就没有威严,学习的知识就不牢固”把孔子描述成师道尊严是多么可笑、无知啊。
??
?“良”,“行不犯物谓之良”,即“良善”的心地。良是平易正直,善是与人为善。良善的人必然是推己及人: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实际上就是孔子“忠恕”——即“仁爱”思想。(论语有两处论及忠恕即“仁爱”的孔门中心思想: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则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面这句直接点明了“良”。为什么说恕就是仁呢?字义上看恕,上面是“如”下面“心”,意思就是说,如人如己之心,就是后面这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的要求。再从字义看仁,左边是“人”右边是“二”,意思就是说,考虑问题要推己及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仁的表现。所以“恕”“仁”,都是一个“良善”的意思,只是上下左右角度不同而已)孔子的良善,要求对父母兄弟从孝悌根本做起,对君臣(领导下属)朋友从忠信落实。做到良,也就做到了仁,做到了圣贤君子之道。
??
?“恭”,“ 和从不逆谓之恭”,即“恭敬”的态度。印光大师曾经说过“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由此可见,恭是一个人成就事业必须具备的为人处事外庄而内敬的态度。有“恭敬”的态度,才会有诚意正心。子游问孝时,孔子就指出养父母之孝,若没有“恭敬”之心,那么与养犬马无异了。一个人要成功,必然要恭敬对人:父母老师以及圣人之道,同时要恭敬对事:十年寒窗苦,才能一朝天下闻。“恭敬于礼,远耻辱也”,恭敬的人也能远离灾祸。看看,身边多少人,多少事,因为不恭,而惹祸上身啊!
??
?“俭”,“去奢从约谓之俭”,即“俭朴”的美德。大多数人,应该都希望这一生能大富大贵,却不知什么是真正的富贵。先看“贵”,人敬而爱则贵。如果一个人能得到他人、社会的尊敬和爱戴,获得应有的地位,无论是政治社会上的实位,还是人民心中的“虚位”,都应该是一个贵人。那什么又是“富”呢?知足而不求于人则富。人若是能知足常乐,不求于人,当然富有了,因为他不却啊。不知足,求于人,有百万想千万,一辈子都穷啊。做到了“温良恭”,那就一定已经是个贵人了;古人说:小富由俭,大富由命。若能做到“俭”,就成富人。孔子是一生主张节俭,“与其奢也,宁俭”,为政者,施行仁政,更应该“节用而爱(人)”了。
??
?“让”, “先人后已谓之让”,即“礼让”的原则。让,包含了不争和能舍的两个方面。孔子的让,是专指礼让即退让、宽让、谦让、忍让等等,所有的让只要做到礼让:即合理有原则的让,一定能有好的结果。自古以来,做到礼让这种合理、有原则的不争、能舍的人皆能成就事业声名!孔融让梨这种小让,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大让,让今人传为美谈。孔子对君子“无所争”大加赞赏,对泰伯“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更是褒扬为至德。再看当今的世界,如果称乱世一点也不为过吧?什么原因呢?就一个字“争”!虽然是强调公平“竞争”,但是既然是“争”哪怕是再公平,肯定有高下,肯定有受伤的,所谓的“双赢”也许只是美丽的谎言罢了。况且,当今社会能始终坚守正道的君子之争又有几个呢?当然,这里还是要反复强调的一点是,让是礼让,合理有原则的让。一旦是突破了礼,不合理了,那么就算是孔子也要“当仁不让”、“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 一个人若是能有“温和”的性格,“良善”的心地,“恭敬”的态度,“节俭”的美德,“礼让”的原则,那么一定是孔子这样的圣人,即便是做不到完美,能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努力,也一定会有所成就。
??“温良恭俭让”可以说是子贡对老师的极高赞美,颜渊对此也不禁赞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这样的人,当然可以做“近者悦,远者来”(周围的人因为他的人格魅力而心悦诚服,远处的人源源不断的来向他学习请益)。因此,孔子真正做到了做到无求而无不求(无求:不用刻意去闻问政事,无不求:人家自然而然前来请教了)。
#p#副标题#e#??
拙文新甄: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国,都会听闻该国的政事,这是他刻意去求问呢?还是这些国君主动来问夫子的呢?子贡说:夫子以温和的性格、良善的心地、恭敬的态度、俭朴的美德、礼让的原则这五方面的品德构成的人格魅力,吸引让那些国君主动来求问。夫子之求,和一般人求法不一样吧!(一般人主动可以的去求,孔子等圣贤人是无求而无不求:别人主动来求)
注:
此处新甄,并没多少新意。如果有,那就一个“让”字:礼让,合理有原则的让。其他的,重在对“温良恭俭让”五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