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8月7日刊发《别把孔子当中国代言人》一文,作者对时下的“孔子热”颇有微词,认为孔子不能代表历史和当前的中华文化,也担心如果推崇孔子,会让外国猜疑我们有“恢复朝贡体系”之嫌。读完此文,觉得有必要说几句。
孔子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前启后者及代表,早已是两千多年的定论了。一百多年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我们对孔子有着太多的无知、误解甚至于歇斯底里的排斥。今天,我们要做的是实实在在地重新来认识孔子,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认识孔子,并且最好还要能像美国山姆大叔向世界各国大力推行它所谓的“自由民主”那样,“己所欲,施于人”,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各族人民推介孔子的儒家思想,而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复孔”就完事。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已不再是主流意识形态,然而谁能否认孔子及儒教的一些道德不正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呢?从古至今,儒家所说的就是去协调“君君臣臣(上级下级)父父子子”的社会人伦,使人们各安其位,各尽其责,以维持人类群体的稳定平衡。这样的理论,笔者以为决不会由于当前中国的变化而过时,因为人总得与人相处,也总会产生或大或小的问题,我们总不至于指望微软公司能够开发出超级计算机程序,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家庭矛盾、黎以冲突、朝核危机吧。
我们怎样看世界,有时世界就会怎样看我们。推崇和宣扬孔子,是借孔子在告诉世界,我们的民族一直都在提倡“仁义”、“和谐”的精神,我们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待他国,又怎么会去恢复所谓的“朝贡体系”呢?“朝贡体系论”是形形色色“中国威胁论” 的一种,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大力发扬儒家文化,使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不能因为怕被误解而无所作为。目前,世界各地的中华文化产业常以“孔子”为名,实在是因为自从几百年前孔子被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帯到西方后,在西方人的眼里,“孔子”就是中国的代表,是中国代言人。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除了孔子,我们还有谁?
古语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当前如“熊猫、剪纸、刺绣”等乃至不少球星影星世界流行,但他们仅仅是中国文化中的枝叶,是“末”,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才是中国文化的“本”,在文化类型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必须知道先后,切不可“舍本逐末”,只有“立足根本”才能向世界更加真实、全面地展现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人,这才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正道”。
相关文章:
别把孔子当中国代言人
最近几年,“孔子”很流行,各种以孔子为名的儒教成人礼和拜师仪式在国内甚至世界举行,不少人都以“孔子”为名,在世界各地开餐馆、开俱乐部、搞各类文化产业,似乎任何中国的东西一沾上孔子,就很容易走出国门,发扬光大。久而久之,“孔子”成了中国最热门的代言人。
孔子对中国历史影响巨大,让“孔子”以各种形式漂洋过海,使外国人透过孔子了解中国,显然不是坏事。但如果试图把中国的所有东西都与孔子扯上,驾“孔子”之帆,扬中国之船,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源头不在孔子,孔子也从来不是中华文化的全部。孔子之前的中国就已经有了灿烂的文明,孔子所在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孔子之后,即便汉代“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地位显赫,但中国历史依然有“阳儒阴法”、“王霸道杂用”等各种说法,儒家文化始终不曾是中华文化真正的“独尊”。倒是后来的封建王朝以儒家经典科举取士,将儒家文化僵化,逐渐窒息了中国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窒息了中华文化的诸多生机,孔子一度被打为“罪人”。如今,人们“复孔”,把中国文化都贴上“孔子”标签,显然与历史不符,将千年的中华文明浓缩到孔子一人身上,显然是一种“不可承受之重”,不利于世界全面了解中国。
从当前现实中看,一百多年的近代化历程,使中华文化焕然一新。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早已被取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中更多地注入全球化的因子,诸多科学、自由、法治、科技等各种文明融合的精华,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人的服饰不再是儒教的长衫,语言不再是之乎者也,四书五经不再是教学经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更不再是人们行为准则。今天的中国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而不是以孔子为由抱残守缺,不思进取地吃老本。所以,如果想让世界更真实地了解中国,“孔子”形象并不符合时宜。
这十多年来,西方媒体、学术界都在讨论“中国是否国际体系的修正者”,会不会颠覆现有的国际秩序和规则,有美国学者指出,崛起的中国将会恢复古代礼治下的朝贡体系,像唐代、明代一样,在儒家文化辐射圈之内的国家都视中国为宗主国,向中国进贡。如果我们今天过度推崇孔子及儒家学说,会不会让人觉得,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将来要重新恢复“朝贡体系”呢?
实际上,自古以来,中国向世界贡献的远不仅仅是孔子及其开创的儒家文化,四大发明、鉴真东渡日本、各国来华的“遣唐使”、郑和七下西洋,等等,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从来就是整体的、多元的辐射,也从来未曾倚仗一人或一物。
如今,某些国人大谈孔子,原因很多,有的出于对历史的不了解,而盲目推崇孔子;有的对中国文化其他方面缺乏信心,无奈孤注“孔子”一掷;有的则纯粹是商业炒作,提高自我知名度,总之,最终都想把孔子作为代言人。其实,中国吸引世界的地方非常多,熊猫、剪纸、刺绣、武侠、唐装、长城、故宫,甚至还有当前国际知名的姚明,又何必死抱着“孔子”一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