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季祭孔大典”上周六落幕,当天涌入两岸两千多名孔氏后裔与来宾,大家共聚一堂敬奉至圣先师,并分享世界上传承时间最长的家谱谱牒《孔子世家谱》大修完成的喜悦。 孔子研究院原副院长孔祥林出席台北孔庙春季祭孔大典。
孔氏家谱先前大修过四次,第一次是1622年的明朝天启二年,第四次是1937年,第五次在1999年启动、2009年完成。
新华社报导,1995年4月,孔子第七十五代孙、时任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院院长的孔祥林到台湾举办“孔子故乡四千年文物大展”时,认识1949年将为数不多的族谱带到台湾的孔姓族人孔祥祺,两人开始交流。
从大陆迁至台湾的孔子后裔可追溯到清朝康乾年间,搜寻两、三百年来散居台湾各地的孔氏子孙并非易事,百年来一直无人下工夫找寻。2005年,孔祥祺接任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台湾分会会长,正式启动“大海捞针”的寻人之路。年过八旬的孔祥祺在《联合报》等报纸刊登广告“寻孔”,还发动“网络搜索”。
最特别的是,他依电话簿姓孔的人,一个个打去问,还因此被人怀疑他的动机。孔祥祺说,他女儿孔令宜也加入寻找宗亲的行列,他女儿目前是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的博士生。新修订的家谱打破了“不纳女性”的传统,孔令宜被认定为七十六代孙。
孔令宜回忆说,父亲最激动的是发现了屏东的孔氏族人。这一支来自浙江衢州的孔子后裔从六十二代后家谱就断了。孔祥祺辗转从美国一家家谱中心找到了源头。孔令宜说,去屏东考察时发现他们的家祠上仍挂着“鲁国堂”的牌匾。而散居在桃园、新竹等地的孔姓后裔仍保留着每年团拜的习俗,证明即使分隔几百年,他们没有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