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济宁市大运河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成员会议提出,依托运河这一黄金水道,规划建设大运河生态经济区,打造独具特色的区域竞争优势,拉动济宁西部城区快速崛起,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把握先机,率先走出科学发展新路子。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振川出席会议并讲话。
去年,我市正式提出规划建设“大运河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经过前段时间的调研论证,经济区的大体框架已经基本形成。规划范围主要集中在 “北起跃进沟、南至南二环,东起西外环、西至济徐高速,总面积约180平方公里”的区域。初步设想是,坚持运河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以打造“运河物流”品牌为重点,以产业集聚化和港口与园区一体化为主攻方向,合理布局运河产业及区内相关产业,形成以仓储批发、集散中转、临港产业为亮点的港城一体框架,建成运河特色经济区、现代化物流园区和西部新城区相融合的大运河生态经济区。
张振川指出,随着国家和省扶持内河航运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加快推进,以及运河腹地经济的持续发展,规划建设大运河生态经济区条件逐步成熟。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及时作出规划建设大运河生态经济区这一重大决策,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全省区域发展布局和我市实际,是关系当前和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放大自身区位优势、加快提升济宁区域竞争力,打造城市“西跨”载体、提速推进中心城区扩张发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绿色低碳产业成长壮大,推动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张振川认为,在推进大运河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中,要把握好4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产业布局应该从三个层面来展开,概括起来就是依托“三点”起步,规划发展“四片”,延伸打造“一带”。即以济宁港龙拱河、郭庄、跃进沟三个作业区为基点,不断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和船舶运输能力;在跃进沟至327国道、运河两岸,布局建材、煤炭及煤化工加工交易区;在运河以东、327国道以南、西外环两侧,统筹布局汽车总站、运输、仓储、配送区;在运河以西、327国道至兖岚路之间,布局国家级运河保税区及港航服务中心等综合服务功能区;在兖岚路至南二环、运河两岸,布局船舶修制造及五金、机械、农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区。以市区经济腹地和运河物流为依托,以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为节点,加快培育临河产业加工区,形成北起梁山、南至微山,贯穿汶上、中区、任城、北湖、金乡、鱼台的产业隆起带。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集中规划实施一批牵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增强基础设施对经济区建设的支撑能力。三是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位,突出生态特色,坚持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在加快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推进。四是要以先进的运作理念制定科学的推进机制,为生态经济区建设发展提供重要保证和持久动力。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尤其是领导小组办公室,一定要强化市场经济理念,有序推进各类发展平台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增创经济区整体竞争优势。
张振川强调,规划建设大运河生态经济区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战略工程,许多工作需要在实践中试验和摸索。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先行先试的要求,坚持边规划边行动,能启动的工作抓紧启动,争取早日形成氛围、快出形象进度。要尽快落实办公场所和抽调人员,完善工作职责,迅速进入工作运行状态。要依据总体发展定位和原则,高起点、高水平组织好大运河生态经济区规划编制。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与上级部门加强沟通联系,在各自领域内争取更多的倾斜扶持。要进一步细化明确责任,加快推进今年确定的10项大运河生态经济区内的重点工程,力促每项重点工程都能按年度目标要求顺利推进,确保大运河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创出新局面、展现新形象。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崔洪刚主持会议。市政府秘书长蒙建华宣读了大运河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和成员名单。市中区、市城乡规划局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同志作了表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