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县兰陵故城北6公里,小仲村西南500米处,有一座奇特的古墓:墓为3个墩,大墩10米见方,封土3米;二墩40米见方,封土1米;三墩南北长40米,东西宽30米,低于地面。此墓为西汉重臣萧望之墓,当地群众都称其为萧王墓。
千百年来,当地百姓口头流传,古代这里方圆九里,是一座地下城。附近村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小仲村是由萧冢(萧望之墓)村的谐音而来,一直沿称至今。而今,萧王墓,站在瑟瑟的寒风中诉说着千秋望族的繁华往昔……
名士萧望之 汉兴之重臣
《汉书》 卷七十八萧望 之传第四十八载:“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徙杜陵。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治《齐诗》,事同县后仓且十年。以令诣太常受业,复事同学博士白奇,又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京师诸儒称述焉。”
萧望之自幼好学,曾经在兰陵苦读十年,后在京师师从当时儒学大家深造,后终成一代儒学大师,其学识受到当世京师儒家的称道。因其才高八斗,且对政事颇有见解,被汉宣帝召入朝中,拜为谒者(掌引荐传达)。此时正值霍光谋反,萧望之以高洁之气支持宣帝平定霍家叛乱,颇受宣帝信任。后出任太子太傅,教授太子(即后来的汉元帝) 《论语》。
汉宣帝在临终时任命萧望之为三辅政之一,且命人将十余位中兴名臣的画像挂于麒麟阁,以表彰他们的功绩,萧望之是其中之一。
兰陵萧氏自萧望之始日益显赫。据《前汉书》载,望之有八子,其中以萧育、萧咸、萧由最显。此后,兰陵萧氏以儒学传家,数代不辍。汉朝独尊儒术,至东汉时,兰陵萧氏已成为累世高官的望族。
兰陵望族萧氏随晋室南渡后,侨置郡县南兰陵。萧氏后人名人辈出,其中有南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梁朝的皇帝萧衍,兰陵萧氏为南方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萧望之误墓 实为衣冠冢
《 临沂县志· 古迹》(民国五年版)中,对萧望之墓有这样的记述:“萧望之误墓。土称萧王墓,不谓望之,兰陵北六七里,三冢鼎峙,石马翁仲犹有存者。按望之墓在杜陵,唐书五行志有明据。”
据苍山县文史委工作人员介绍,之所以把萧望之墓说成是“萧望之误墓”,原因有两个。 其一,“望之墓在杜陵,唐书五行志有明据。”而杜陵,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境内。史书记载,萧望之死后葬于杜陵,汉元帝不忘恩师之情,每年都要派人到墓前祭礼。
而西汉都城长安(今西安)距兰陵千余公里,受当时交通条件的限制,萧望之死后不可能葬于兰陵北六七里的地方。后来,也未见有迁葬于兰陵的记载。所以,小仲村的萧望之墓,推测应是萧望之后人为其建的衣冠冢。
第二,“土称萧王墓,不谓望之。”萧望之有生之年并未封王,死后也没有追王,为何“土称萧王墓”?这很可能是当地人不熟知萧望之,把墓碑上的“萧望之/墓”,念成了“萧望/之墓”,“望”“王”音相近,故讹为“萧王墓”。后以讹传讹,沿称至今。
据工作人员介绍,萧王墓,属汉代古墓,1979年确定为苍山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文革中,主墓曾遭毁。2002年,萧氏后裔、马来西亚萧氏总会拿督萧家发先生寻祖至兰陵,出资5万元,建了一座碑亭,竖起了“萧望之之墓”的墓碑。
萧氏文化游尽在兰陵镇
2009年,苍山县以兰陵镇为空间载体,整合荀子文化、萧王氏族文化等,重点打造文化体验旅游产品集群,力图把兰陵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主题型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将萧氏文化、萧氏家族的寻根祭祖活动,作为海内外、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纽带。
其中,萧氏文化旅游由两大版块组成。第一大块是开发“萧氏家族文化体验区”,该版块的旅游开发主题为:“齐梁余脉千载望族”。通过打造高端休闲度假,让游客深入体验萧氏望族文化。萧氏家族文化体验区主要由兰陵堂(萧家大院、兰陵萧氏会馆、“萧氏家酿”酒文化俱乐部、庭院式住宿区)、世泽园(高档餐饮接待区、独院式度假别墅)等几部分组成。目前项目正在建设中。
第二大块是“萧氏家族纪念旅游区”,该版块以“萧氏祖地千秋望族”为定位,在空间布局上,突出以萧望之祭祀、萧氏家族纪念、萧氏寻根祭祖。
下一步将构建“三轴并进,四区相连”的总体空间格局。 “三轴” 即中部“萧氏家族文化展示轴”、东部“萧氏寻根祭祖轴”、西部“萧氏家族瞻仰与祭祀轴”。“四区”是指入口综合服务区、萧望之墓、萧氏家族纪念园、萧氏大宗祠。
同时,开展全球萧氏族人寻根祭祖活动,使之成为拉近两岸人民距离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