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上午9点,星期六,济南泉城路新世纪电影城市场部经理董文欣刚刚打开影城大厅的卷帘门,一百多人就直接冲了过来。这些人冲向售票口排起了四路长队,而绝大部分人都是要买《阿凡达》的票。作为影城市场部经理的董文欣,她知道《阿凡达》火,但没想到这么火。
在上海、北京,放映《阿凡达》的IMAX影厅票价,已经炒到了800元一张。在中国的城市里,白领们如果在别人讨论《阿凡达》时插不上话,几乎就要被认为落伍。一部讲述人类和外星球故事的电影《阿凡达》,短短几天,就从一个娱乐话题成为社会现象。
《阿凡达》带来的不仅仅是对中国电影的冲击,它也给我们上了一堂“文化产业课”。
专家称,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文化产业链还没有摸索出成功的发展模式。一些影片还没有真正走向市场,而是依靠政府感召力来推动。在好莱坞,“找大钱、拍大片、赢高票房”已经是铁律,但我们还没有形成如《阿凡达》般的模式、魄力和手段。
《阿凡达》引爆全国各影城老人裹棉被彻夜排队买票
在省城济南,为了尽可能多地安排《阿凡达》的场次,济南新世纪影城泉城路店已经将营业时间从9点提前至8点,并推迟了歇业时间。尽管如此,早晨7点半就已经有人排队购票。影院将三分之二的场次给了《阿凡达》。
在济南鲁信影城家乐福店,10日当天除9点20分和9点30分各一场《三枪拍案惊奇》和《十月围城》外,其余放映场次基本被《阿凡达》占满。
这样疯狂的场景正在全国各地上演。在上海,有影迷排了三个小时的队,买到的却是三天以后的电影票。IMAX巨幕的电影院门前,甚至有影迷自发制作号码牌规范队列,防止有人插队。为帮儿子和其女友买两张《阿凡达》电影票,一位年迈老母亲裹着棉被彻夜排队,一时成了“焦点人物”。
影迷的热情直接导致票房井喷。自1月4日《阿凡达》在中国内地上映后,三天的总票房就已超过了一亿元。在全球范围内,《阿凡达》票房已经累积到11.3亿美元,排名电影史第二,仅次于《泰坦尼克号》。相比之下,中国的贺岁片蔫了。
《阿凡达》不仅好看还有思想中国片缺的不仅仅是技术
票房、口碑、 业内评价,极少有影片得到如此之多的宠爱。中国著名导演陆川说,“这是一场大师级的视觉盛宴,是绝不可错过的一次梦境旅行”。
《阿凡达》究竟为什么这么火?“除思想立意符合当下人们洞察世界的视角外,在技术和推介方式上,《阿凡达》都有过人之处。”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掖平说。
李掖平认为,《阿凡达》的立意涉及到环保、宗教、爱情以及对生命的尊重,这超出了单一的国家、体制、民族和意识范畴,是全人类的共同话题,它超越了国界甚至时代,引发人们对生存观和文明发展的思考。
此外,李掖平认为,超强的视觉冲击和超前的想象力也是促成《阿凡达》成功的重要原因。
山东大学教授唐锡光说,在国产贺岁大片频频上线的大环境下,观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富有充分想象力的《阿凡达》的出现,无疑填补了一个缺口。
有评论称,缺乏资金、技术或者想象力,严格来说都不是国产电影的软肋,躲避崇高才是国内电影人共同的致命伤。
仅靠政府推动国产片难火文化产品应真正走向市场
《阿凡达》 的火爆让人不得不反思我国电影产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改革的现状。中国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以来,电影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这样一部外国影片前,国产影片显得有点弱小。
山东艺术学院电影学副教授王颖说,《阿凡达》最重要的特点不是其中的高科技,而是其工业化的运作。《阿凡达》是完全按照工业化的要求生产的商品:需要艺术家负责的由艺术家负责,需要资本、技术的由另外的人来负责。 她说,“中国导演想做艺术家,还想做商人,结果什么都做不好,做出来的产品不伦不类。”
对此,李掖平认为,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文化产业链还没有摸索出成功的发展模式。一些影片还没有真正走向市场,而是依靠政府感召力来推动。 在好莱坞,“找大钱、拍大片、赢高票房”已经是铁律,但我们还没有形成如《阿凡达》般的模式、魄力和手段。
唐锡光也认为,国产影片单片投入少,制作规模跟不上,产业运作模式不成熟,这些因素直接制约了影片的质量。
李掖平说,很多文化产品尚无大境界和大气象,没有形成精良的制作阵容和制作体系。我们有很多好产品,但由于制作水平跟不上,只能影响销售。一些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题材重复,这就严重分割了观众群。因此,文化产品开发应避免扎堆,并有全新的立意和眼光。
此外,李掖平认为,我们应该拓宽产业思路,例如注重影视“后产品”的开发,不要以为将影片推上荧幕就算大功告成,事实上很多文化产品可以在影片上映后开发,成功的话可以延续很多年。
“单一化市场被打破是好事。”唐锡光认为,应提倡打破单一化市场,让文化市场进一步多元化,这样的话,“不论产品本身还是观众的消费都会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