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据华西都市报11月2日报道,昨日10点30分许,身穿红色长衫,精神矍铄的“国学泰斗”杜道生率弟子齐聚崇州文庙祭拜孔子。奏乐、献“三牲”祭品、诵读祭文……祭孔的共百余人,其中30多名国学“粉丝”是孩子,年龄最小的才2岁多。
当天恰逢杜道生老人99岁寿辰。随即举行的祝寿会简单而特别:没有九大碗,两盘水果和几杯盖碗茶,杜老现场向弟子和国学“粉丝”传经。
列队诵读:7岁孩子《论语》背得顺溜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昨日上午9点45分,一阵朗朗的读书声拉开了成都国学界“五世同堂”拜祭孔子的序幕。崇州文庙的大成殿前,提早赶来的四川师范大学的学生、成都的国学爱好者以及诸多国学“粉丝”共百余人,整齐列队,一起朗诵《论语》。
昨日的祭孔仪式迎来了多位重量级的人物,99岁的“国学泰斗”杜道生,88岁的成都大学教授、心理学家张粹然,成都党校教授谢祥荣、四川大学教授王炎平、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李恕豪以及有“长衫先生”之称的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李里。李里说,参加祭孔的最小2岁多,最年长的是杜道生老人,可以说是成都国学界“五世同堂”拜祭孔圣人。
队列中,7岁的小男孩邱唯桐没拿书本,诵读得却很顺溜。他的爸爸说,现在孩子暂是还没上小学,天天在背诵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不知道什么意思,也不需要知道什么意思,孩子能全部把《论语》背下来。”
看哥哥姐姐们念得起劲儿,一名小朋友觉得有意思,来到队前也想跟着念,不料被家长赶紧拽到了后面。只听家长说,“排队要讲礼貌,男左女右,长者在前,要尊重长辈。”
前来祭孔的孩子有30多个。“孩子不太懂,主要是感受一下氛围。”2岁多的孩子的妈妈邓女士说,去年看到新闻说,一家企业招聘时考试《弟子规》,应试的人会背的寥寥无几,自己深有感触,决定从小让儿子学国学,启蒙他的行为修养。一年下来,儿子有时摇着脑袋就冒出一句“出必告,反必面”,还问什么意思。有客人来,儿子都主动打招呼。说到这里,邓女士很有成就感地笑了。
奏乐献酒:“五世同堂”拜祭孔圣人
“肃静!祭孔庆典现在开始!”昨日上午10点30分许,随着祭孔司仪庄严的唱词,主祭官、陪祭官、众祭者依次入场就位。悠远深沉的古乐响起,身穿蓝色长衫的年轻学子端着香烛、“三牲”祭品鱼贯而来,献香烛、献祭品、献酒……现场的祭孔仪式古老而庄重,99岁的杜道生老人率领众人诵读祭文,表达对圣贤的仰慕追思之情。到了八叩首的环节,原本坐在轮椅上的杜道生老人,在弟子的搀扶下坚持屈膝,率众人向孔子像行八拜之礼。现场诸多围观市民纷纷拿手机、相机拍照记录祭祀仪式,还有人自愿加入祭孔队列,跟着鞠躬膜拜。
特别寿辰:99岁的国学泰斗当场传经
别人庆贺99岁寿辰,隆重又热闹,摆上九大碗宴请亲朋好友。昨日喜逢99岁寿辰的杜道生老人,却过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生日。祭孔礼毕,弟子们在大成殿前给他开起了祝寿会,一一上前行礼祝寿。桌上只有两盘水果,几杯盖碗茶,似乎没有影响杜道生老人和众人心情。“杜老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川师大曾多次要给他分教授楼,都被拒绝了。”“长衫先生”李里说,杜老一生都把汉字为基础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现在还住在二十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睡的是草席,每天拄着拐棍去学校的食堂打饭。
“今天我的心情很高兴,同时也惭愧。”祝寿会上,杜老没有话语提及自己的寿辰,而是分发了用毛笔小楷书写的诗九首教材,现场向众弟子和国学“粉丝”传经,一直到中午12点45分才结束。他说,看到这么多人赶来祭拜孔子,很多孩子学习国学,自己感到非常高兴。
点睛:“国学热”不要急功近利
“长衫先生”李里说,祭孔就是祭中国5000年灿烂的文化,祭孔这种形式隐藏的其实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参加现场祭孔的有很多是家长和孩子,体现了眼下成都正兴起的“国学热”,这是一件好事。李里说,值得提醒的是,当前的“国学热”不要急功近利,如为了作文写得好而逼着孩子去读《孟子》这样的事情就不值得提倡。
仪式上古乐声声,杜道生向孔子敬香
人物·杜道生
杜道生,著名文字学、语言学、音韵学和古文学家,四川乐山人,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文字专业,曾师承钱穆、胡适、沈兼士等国学大师。1956年调成都四川师范学院(现四川师范大学)。后从事汉语教育和汉字研究工作。1982年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了《汉字:人类心灵的几何学》,引起学术界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