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 源自人民日报)
这份代表作名录包括先前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10个本地项目,分别为粤剧、凉茶、长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龙舟游涌、香港潮人盂兰胜会、中秋节——大坑舞火龙、古琴艺术(斫琴技艺)、全真道堂科仪音乐、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和黄大仙信俗。
其余10项则由香港非遗咨询委员会审议后推荐,从涵盖480个项目的香港首份非遗清单中脱颖而出,分别为南音、宗族春秋二祭、香港天后诞、中秋节——薄扶林舞火龙、正一道教仪式传统、食盆、港式奶茶制作技艺、扎作技艺、香港中式长衫和裙褂制作技艺以及戏棚搭建技艺。
据康文署介绍,10个新增项目由非遗咨询委员会从首份香港非遗清单上的480个项目中经审议后推荐。特区政府在今年2月至5月间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公众咨询,共收到200多份公众意见,大多数赞成将这10个项目纳入代表作名录。
据介绍,这份非遗代表作名录意在为特区政府提供参考依据,为香港非遗项目分配资源和采取保护措施时订立缓急先后次序。
康文署表示,特区政府在2014年公布了涵盖480个项目的首份香港非遗清单,2015年成立非遗办事处,并于2016年在三栋屋博物馆设立非遗中心。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自2009年8月起花了三年半时间完成,最后获非物质文化遗产谘询委员会建议列入清单拟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477个。2013年7月1日起,对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拟定的建议清单进行公众咨询,有关的咨询工作于2014年年初完成。
根据2003年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1.口头传说和表现形式(如围头话、竹枝词、鹤佬话、客家话、渔民话等) 2.表演艺术(如南音、道教音乐、祭白虎仪式、碱水歌、麒麟舞、木偶戏等) 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如螳螂拳、点灯、盂兰胜会、打小人、天后诞、盆菜、太平清醮等)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如中药制作、跌打、传统中医药、龟苓膏、浸酒、渔民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等) 5.传统手工艺(如蒸笼制作、凉果腌制、龙凤木雕、染布工艺、捕鱼技艺、腊味传统制作工艺、篆刻、藤编器物等)
(综合自:新华社 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