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法学思想一直在其整体的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指导下,具有极科学的逻辑和实践性,对于当今世界也具有指导意义。
很多人疑惑孔子会说出父子相隐的话,而且做到父子相隐才是公平正义的。还有孔子否定成文法,晋国将刑法条文刻到鼎上,孔子持否定态度,并说这样做晋国离亡国不远了。
以上两个论断,是孔子对春秋时期法制状况放到天下大局中,运用儒家思想系统分析后做出的。
第一个论断:父子相隐。孔子的意思就是亲人回避制度,亲人犯法,亲人既不能互相指证,也不能互相包庇、辩护,要隐去,既要隐言,也要隐身。隐士、隐居与这个隐是一个道理。后代学者基本都理解成父子互相隐瞒互相包庇了。孔子的父子相隐,其实是亲人回避,不能互相指证揭发、包庇的含义,其实有另外一层更先进的法学理念在里面。父亲犯法,儿子不受牵连。可是直到近代,甚至解放后,国人法学思维中还有连坐的思想,例如文革时期的什么黑五类,地主羔子什么的。
第二个论断:孔子认为晋国的成文法发布以后,国家就要亡国了。其实孔子反对的不是成文法,而是反对恶法,因为那时候晋国的刑罚是对人体的伤害,砍腿、砍脚、割鼻等等,人犯了小罪,却永生带着耻辱,会成为社会的动荡不安的源泉,违背了社会治理的基本道义。成文法其实从夏到周都有,孔子全部研究过,最终认为周的法是最人性的,尤其是礼的推行,防患于未然,让人不去犯法,社会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儒家法学思想还有个关键词,就是慎刑。孔子做的最大的官是鲁国大司寇,就是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和公安部长的职能。那时候“公检法”是一体的。既要侦查抓捕取证,又要审判。他提出的两个具体的法律概念,一个是慎刑,一个就是片言折狱。先说说慎刑这个概念。说到慎刑首先想到了儒家法律专业的弟子高柴,也叫子羔。
此人身高不过六尺,齐国人。比子路小21岁,和子路关系极好。因为喜欢穿女人的衣服,被曾子笑话过。第一次子路推荐高柴当费邑宰的时候,他才20岁。孔子评论说,贼夫人之子!可惜历代都翻译成了(当费邑宰这件事)害了人家他娘的儿子。其实孔子的意思是说,这个小子有点假娘娘腔,(当费邑宰)行么?这里的贼是假的意思。要知道孔子要求文质彬彬,高柴还小,有点假娘娘腔,怕他担当不了。子路说了,有人民需要,有国家需要,何必先读书,再做学问为政。意思是说,在实践中去学习,去锻炼不行么。子路应该是孔子弟子中第一重实践的人,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的弟子。最后孔子也是赞赏子路的,“是故恶夫佞者”即所以我最讨厌不实干花言巧语的人了。历代翻译成了我最讨厌你这种花言巧语的人了。
高柴后来跟着孔子到了卫国,做了审判监狱的士师,也就是“法官”。子路做了卫国的“国防部长”。卫国内乱的时候,高柴喊子路一起逃跑,子路以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概,慷然赴死。高柴逃到城门,发现城门已经关闭,守城的一个卫兵救了他。高柴很是感激,表示感谢。卫兵笑笑说,不用谢我,我的这条腿就是你审判后给砍断的。高柴大惊失色。卫兵接着安慰到,不要紧,当时我犯了法,你审判的时候一直很谨慎,努力给我找可以免罪和减刑的法律依据,最后实在找不到,犹豫再三才下定决心判决。判决的时候你面色依然有不忍之色。通过这事,我知道你秉公执法,也知道你是个宽厚君子。所以我要救你。
孔子慎刑的概念,高柴发挥到极致了。善法是现代法制的基本法理,也是一个时髦用语,而慎刑是善法的程序操作。
孔子的父子相隐、反对恶法、慎刑的法学理念,让后世儒生吃了消化成灰了。秦汉以来中国法学离孔子的法学思想越行越远,连坐株连九族、扒皮凌迟、挖坟掘墓,刑罚越来越严酷。不过,中国法学的文明之光在孔子到韩非子时期亮了一下后,经过千多年的漫漫长夜,终于又迈进了一个新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