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9月28日,值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2567年纪念日,由中国孔子基金会等全球二十多家单位联合举行了2016全球同祭孔活动。以中国孔子网为主要直播阵地,对此次祭孔活动进行了网上直播,中国青年网、凤凰网、大众网、中华微视、中国搜索和山东24小时手机客户端也进行同步直播,全球祭孔活动首次实现网上联合直播。
网上直播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微信社群争相传播,全国孔子学堂群情振奋。到直播结束,中国孔子网全球同祭孔直播专题页面访问量超过百万,参与网上祭孔的网友过万人。截止到当天上午10点半,海外有近5万人通过“脸书(facebook)”观看了这次直播。
人民网、人民日报社(人民数字)、新华网、CCTV新闻、凤凰网、中国搜索、网易新闻、大公网、中新网、中国青年网、东方头条、亚太日报、搜狐网、儒家网、大众网、齐鲁网、舜网、中国山东网、齐鲁党报网、山东24小时、中华微视、山东反邪教网、一点资讯、今日头条等全国数家有影响力的媒体争相报道了此次直播盛况,就2016全球同祭孔活动发起的背景、规模,各地祭孔的盛况、祭孔大典的礼仪规范,及祭孔对现世社会的重要意义等进行了多角度的综合性评述,对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普及祭孔规范,传播儒家文化,实现文明教化等,都起到了宏远而深刻的意义。
大公网在报道中提及,今年的全球同祭孔专门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了科学严谨的考据和论证。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杨义堂、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资料研究室原主任彭庆涛两位祭孔专家进行现场同步解说,普及祭孔知识,讲解儒家文化。同时还对现行祭孔大典的礼仪规范标准进行了讲解,号召规范祭孔活动标准。
中国青年网则在报道中指出,”传承传统文化很重要,时不我待!””弘扬中华文化,从文明礼仪开始。”“青年之声”的网友们纷纷留言,表达对孔子的崇敬和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齐鲁网称,“重逢更是一种感动和传承。祭孔典礼从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就开始了,经过25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仪式和文化图腾以及精神象征,代表了中华文化‘根’和‘魂’,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凤凰网更是专门针对此次全球同祭孔活动发表评论文章《我们离孔子有多远》,文章指出:历尽历史长河湍涌急流的打磨,孔子和他的思想学说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得到纯粹学术研究之外的尊崇,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意识,以薪尽火传之势,绵延不绝,不能不说是个奇迹。用现代的眼光看待孔子的一生,他无论如何算不上一个“成功人士”,但他自有另外一个波澜壮阔的世界。在诸侯征伐不休的时代,他选择了最为艰难,也最难以见效的方式,传承人文,继绝弘道,终其一生都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中度过。夫子之道,最后成了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两千年间选贤与能、教化风行的唯一选择。唐末五代天下鼎沸,士人几乎没了出路,能在战火纷争中弦歌不绝,给几乎荒废了的中土留下几颗读书种子的,仍然是孔子出生的鲁地。谁说文化没有力量?洋务派钟情的洋枪巨舰,能震慑、能制敌,却不能弥补人们经历劫难、新生、富足之后空缺的精神世界。我们不妨重新将目光投向孔子。孔子的理想,一直是通透可行的,用现代的话说,可以励志,可以社交,可以管理,可以外交。今时今日我们祭祀孔子,因为我们相信:人能弘道,道不远人。
中国孔子网作为此次直播活动的主要平台,亦发表述评《我们今天为何要祭拜孔子》:此次全球同祭孔,让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孔子,引发了人们对祭孔背后的文化寻视。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孔子的形象曾遭受前所未有的诋毁和嘲讽,痛哉国人!或许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中国文化的好处“只有在怀疑之后,重新认识,重新找回来才行。”民众的需求,时代的呼唤,孔子重新得到其应有的历史地位和尊重也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祭孔的意义在于在追思先人中反躬自省,涤荡心灵,提升人的道德生命和精神境界。孔子不仅挺立起人的道德价值,让人的生命得到安适与满足,他所倡导的彰显“明德”,通达“天命”的学说也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命脉和主线,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本次本球同祭孔活动让中国的“礼”“ 乐”文化得到一次集中展示,同时将孔子仁爱和平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弘扬和传播,造福世界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