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徒步山林,周身是高低起伏的重叠山峦,脚下是蜿蜒崎岖的红色步道,在“红”与“绿”的交错间,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村庄、一处处别具风貌的景点被串成了线,“拖”慢了游客和当地住户匆匆的脚步,让沉静、平和成为生活的主题。这恬静安然的场景,正是曲阜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真实写照。
2015年7月9日,在意大利米兰召开的国际慢城联盟年会上,曲阜“九仙山—石门山”片区正式被授予国际慢城称号,成为国内第三个爬满了“蜗牛”标识的区域。与此前的两座慢城不同,孔子故里曲阜首次将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植入,开启了儒风雅韵与山川河流相呼应的“文化国际慢城+美丽乡村”新模式。
慢是根 儒是魂
走进曲阜市吴村镇会泉峪民俗村,宽阔洁净的水泥路直接延伸到村民家门口,古色古香的民房显得格外温馨舒适,一栋栋蓝瓦白墙的仿古民房错落有致,100多米长的文化墙上,既有一幅幅具有教化意义的“墙绘图”,又有《论语》经典名句,让人不由置身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立足让群众生活更幸福的目标,曲阜市以文化国际慢城建设为核心,大力建设以“儒乡慢境”为特色的美丽乡村,秉承“慢是根、儒是魂”的思路,以田园风光为背景,以村庄改造为基础,以百姓儒学为核心,以房东经济为基本形态,以九仙山、石门山为重点,以交通为纽带,构建慢生态、慢生活、慢旅游、慢交通四大系统,形成了集文化旅游、生态体验、慢活休闲、创意产业于一体的彰显儒家文化特色的文化国际慢城。在全市开展以“明清风貌、灰墙黛瓦”建筑风格为主的仿古改造工程,打造承载乡村记忆的独特风景,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巧妙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广泛开展“四美三绿三榜”创建活动,围绕“一村翠绿、一塘清水、一处广场、一院洁净”目标,村村建设1处村民服务中心、1处文化健身广场、1处便民浴池,连线成片集中打造生态文明村,呈现出了“村村种文化、户户有和风”的美好场景,实现了生态美景和人文美景的有机结合。
美丽经济开花结果
浸润儒家文化气息的“美丽乡村”,不仅带来了美的体验,还带来了群众的增收和幸福感的提升。“俺村过去就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村,石头屋、泥巴路,根本不可能有外人来。现在好了,村头通上了慢行道,再加上焕然一新的戏曲主题村庄,来来回回的游客总要进村转上两遭,给村民创造了改善生活的难得商机。”提起身边的变化,石门山镇梨园村“慢城人家”农家乐老板王庆忠乐呵呵地说道。如今,像王庆忠一样围绕文化旅游开起农家乐、办起采摘园的农户在慢城沿线越来越多,房东经济等新业态开始在农村滋生。在国际慢城的理念中,曲阜市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致富作为着力点和落脚点,突出“一村一品”村庄特色,大力发展房东经济、着力培育富民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视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从“美丽环境”到“美丽经济”的嬗变,让农民乐享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截至目前,全市发展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镇1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全国特色民俗村1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镇2个,省级旅游强乡镇6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7处,省级旅游特色村10个,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104个,共登记注册家庭农场176家,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镇镇铺开全域覆盖
与此同时,曲阜市还把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硬件”保障,累计投资3700余万元,新建镇街垃圾压缩站10座,采购垃圾压缩收集车23辆、钩臂车8辆,在全市405个村居布放铁质垃圾桶9300个,镇村保洁员达到1368人,成为全省首批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的县市,美丽乡村的农村清洁庭院达标率达到60%以上。截至目前,曲阜市吴村镇荣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称号,尼山镇、石门山镇晋升为济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共培植镇街美丽乡村片区9个,美丽乡村30个、生态文明村89个、美丽乡村精品村15个,形成了连点成线、连线成面、镇镇铺开、全域覆盖的美丽乡村建设大格局。
香气四溢的院落,窗几明亮的客厅,一道道干净整洁的青瓦白墙,一幅幅精彩绝妙的手工彩绘,一处处热闹欢腾的文化广场,成为曲阜美丽乡村独特的人文风光。随着“文化国际慢城+美丽乡村”新模式的推进,越来越多富有旖旎田园风情、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呈现于孔子故里,曲阜也因此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互促互建的发展之路,走出了一条实现农民增收的惠民之路,解开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幸福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