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在曲阜杏坛中学举行的“66所中小学‘孔子学堂’授牌仪式”上,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作题为《孔子的旧邦与新命》的报告,与现场的教育工作者分享了他对于孔子思想的感悟,以及对于孔子学堂进校园的思考与期望。
孔子应该是陪伴我们身边的孔子
“孔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代言人,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符号和名片。当全世界都在以学习儒家文化为荣为时尚的今天,我们中国人又对我们的祖先了解多少呢?学堂恰恰为我们亲近传统、接续传统、传承传统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让我们有机会返观自照,反本开新。”王大千说。
王大千强调,弘扬传统文化要做到“五化”,即生活化、社会化、现代化、年轻化和国际化。生活化,是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它不应是束之高阁的空理论,而是日用之学。社会化,就是要接地气,不但官员要参与,民众也要树立文化的自觉和自信,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现代化,就是弘扬传播文化,注意利用新的传播方式和手段,方式多元,方法灵活。年轻化,就是要明白“后生可畏”,让更多的人在人生的起步阶段,植入文化的基因,保证他们不忘本。国际化,是要加强与海外的沟通和交流,建构对话机制。在全球一体化时代,只有和其他文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才能最终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现在的国学和儒学,让很多的学者讲得繁琐、烦人,讲得大家不爱听;再就是讲玄了,从《三字经》到《周易》越讲越不清楚;还有就是讲难了,讲得好像这是一个学问,一个圈子里的,一个要有很高学术修养的人才能研究的东西。我觉得这不是孔子。日常生活中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孔子应该是有趣的。孔子也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出身贫贱。对于青年来讲,孔子应该是一个励志的形象,一个鲜活的形象,一个可爱的形象,一个有趣的形象,而不是一个呆板的、木讷的这么一个老者。如果追星的话,孔子应该是青少年追的第一个明星。”
传统文化只有在民众心中和生活里扎根,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实现现代化转型?对于这个问题,王大千有着深入的思考,“不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割裂开来。经典是永恒的时尚。打个比方,美女穿旗袍,你能说它落后、不美吗?现代文化中有很多传统基因。传统文化现代化,很重要的是将儒学生活化、社会化、年轻化,让儒学融入生活中,让年轻人接受。比如最近大家关注比较多的家风、家教、家规、家训文化,就是要将这些传统的东西重新审视,融入生活。”
年轻人是文化传承的生力军
年轻人是文化光大的希望,在传统文化塑造上大有可为。“传统文化不会失传,打个比方:现在小伙子找对象,择偶标准无外乎‘温良恭俭让’的女孩,而不是另类、叛逆的女孩。‘非诚勿扰’里的男女嘉宾有一个共同的价值标准,那就是‘孝敬父母’。这些青年人的‘共同道德意愿’,实际上就来源于我们的传统文化。现在微信圈转发率最高的,也是那些表达真善美的图片和文字。关键是改变形式,让年轻人喜闻乐见,愿意参与。”王大千说。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青年人不能停止学习和成长,不能拿青春来等明天或者赌明天。在成长当中,也要懂得抓住其中不变的东西,学会“温故而知新”。王大千面对现场众多教育工作者讲到,“从事传统文化传播工作的人,每天上下班都会遇见孔子,有没有想一想,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为了什么?其实就如梁漱溟先生所说,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也好,从事文化传播也罢,都是对自己的发现和认识,都是为了解决两个问题:自己的问题和中国的问题。”“我年轻的时候学国学,看到漫画家蔡志忠的《孔子说:仁者的叮咛》。孔老夫子两千多岁了,他的话语还不断引导着我们。”王大千认为,学习国学是为了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对自己有办法。青年人遇到问题不要总是抱怨,凡事从自身找原因,学会推功揽过。互动、流动、共享是时代的主要趋势,青年人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新的时代要有新常态,青年人要注意把握。他还提醒道,青年人要做好人生的“五个一”工程:读通一本好书、找对一个人、走好一条路、安好一颗心、建好一个家。但也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只要守住这关键的几步,就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将“过去时”转化成“现在时”
如今“儒学兴起,国学复兴”,王大千认为,这更多的是时代的要求。“文革”中传统文化受到了破坏。改革开放后,西方不正确的价值观又冲击了传统文化。三十多年来,经济建设高速发展,我们忽视了精神层面的东西,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现在这些问题需要传统文化来涵化解决。“印第安人有这样一句话,‘别走得太快,要等等灵魂’。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上需要补课、‘补钙’。总书记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就是对道德文化的呼唤。中国人有自己的传统与历史,传统文化是适合我们今天生活的,正如绝大多数中国人习惯、喜爱吃中餐一样,这是基因的选择,是朴素的,也是最有营养的,最好吸收的。”他说。
儒学来自生活,也一定要回归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儒学,必将服务于生活,让儒学等传统文化渗透到居民生活中,这样传统文化就能推广开来。王大千列举了中国孔子基金会与济南舜耕街道合作的例子,“2012年上半年,中国孔子基金会与济南舜耕街道办事处合作,在阳光舜城社区尝试儒学社区的文化推广。这个社区既有省直机关宿舍、大学教师的宿舍,又有村改居的农民,且社区是开放式的,人群文化形态较为多元。社区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引领社区风尚,吸引不同群体、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的人参与,让传统文化渗透到居民生活中,起到了较好的文化融合作用。例如:平时讲授儒学课堂,春节前组织孩子写春联,联合商家举办‘石文化’国学堂,书画爱好者办书画展,茶艺爱好者办茗茶品鉴会等,效果就很好,不同圈子里的人因孩子、因爱好走到了一起,在活动中自然就融入一些传统文化元素。除此之外,社区还建立了中国孝心网,居民可以出版个人自传、家书,移风易俗,将传统文化活动现代化。”
传统文化是以耕读文明为核心的,“耕读”是指根在农村,进入城市后,耕读文明还能存活吗?王大千认为,耕读文明在城市也能扎根。过去中国是农业大国,现在进入市场经济,人们工作在各行各业。但耕读文明强调的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奋斗。“耕”在今日更多意味是耕耘,是勤奋与进取,每个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一些目标,这就是耕的现代内涵。“读”则是强调不断读书、学习,吸收先进文化。耕读文化中还有诚信、孝悌等。“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仍然没有过时,还是非常有意义的。“现代要做的是改变传统文化给人们带来的刻板、陈腐的印象,展示它的生机与活力,读书和进取的精神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现在是如何将传统文化的“过去时”转化成“现在时”,关注现在,服务今天的生活。”王大千说。
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接受不够,就不能真正“唤醒”这些文化资源。很多人在不了解传统文化的情况下,就轻易否定了文化传统,即使知道传统文化,但知道的很多是谬误。很多人带有先入为主的观点。每个人都知道孔子,但大部分又不真正懂得孔子,容易以偏概全。但其实儒学是生活化的、世俗化的,是有自我更新能力的,而不是僵化的。生活即传统,将儒学异化、神化,都是不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