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9月底获中国一机构颁发的“孔子和平奖”,引起西方舆论的较大争议,中国国内也有很多人表达了不同意见。有津巴布韦媒体传出消息称,穆加贝的发言人北京时间26日表示,穆加贝不承认并拒绝领取该奖。到27日,津驻华使馆未能证实这一消息的真实性,但传闻已让颁发“孔子和平奖”的机构陷入尴尬。
“孔子和平奖”2010年设立,首次颁发给台湾政治家连战。2011年颁给普京,去年颁给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不难看出,获奖者大多是西方不喜欢的政治人物。2010年诺贝尔委员会将和平奖颁给在中国监狱服刑的刘晓波,“孔子和平奖”的价值取向迥异,给人印象深刻。
设立“孔子和平奖”与中国政府无关,这一点完全可以确定。它目前由在香港注册的“中国国际和平研究中心”评奖并颁发,实际是一些讨厌西方政治做派的文化人士在运作。第二届“孔子和平奖”举行发布会借用了文化部一下属机构的名义,致使该机构被取消,官方与该和平奖的切割态度十分明确。
至于“孔子和平奖”与中国社会是一种什么关系,可谓一言难尽。首先,抵触诺贝尔和平奖的政治倾向,这在中国很普遍。愿意看到有人搞出一个与之不同、甚至能与之抗衡的和平奖,在中国大概也有一部分人。但是也有很多人对此持现实主义的态度,认为搞一个有影响力的和平奖需要软实力的支持,而中国社会现在缺这个能力。
“孔子和平奖”迄今的运作应当说不算成功,今年的“穆加贝风波”增加了人们的这一感受。该奖不断受到严重争议,这对一个尚不成熟的奖项来说,总体上弊大于利。由于种种原因,该奖在中国主流社会中获得的认同度也不够高。
看来这个奖只能看成中国一批有鲜明价值观的人所做的尝试,如果一定要用大众性和小众性对照它的话,它显然更属于后者。
然而我们想说,小众性的东西未必就没有存在的权利。“孔子和平奖”代表了一部分中国人的想法和态度,它同时承受了包括来自主流社会内部的诸多质疑。它要延续下去,就需首先争取更多国人的支持,进而争取国际社会的更多认同,这会导致它的自我调整。
中国社会不能铁板板地只有一种声音,所有发声者都向着政府发言人看齐、“对表”。那不真实,会自绝社会的活力和弹性。只要不违反中国法律,不挑战中国根本政治制度,不与中国核心价值观成心作对,制造混乱,那些不太整齐、相对小众的声音就应有权利发出,参与到社会的大合唱中。
“孔子和平奖”有人喜欢,有人觉得它“不入流”,让它自己去承担众声喧哗带来的酸甜苦辣好了。国家没有义务为它的挫折埋单,主流社会也有权利与它保持距离,它就是它自己。在西方也有各种各样的奖项,它们未必都有西方主流社会的背景,但它们参与了对西方社会多元面貌的表现。(环球时报)
相关报道:
津巴布韦总统拒领“孔子和平奖”
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
大公网10月28日讯 据本港媒体《晴报》报道,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获颁中国民间机构设立的“孔子和平奖”,惹起国际舆论哗然。穆加贝发言人指中国政府向他们表明奖项与官方无关,决定不接受表扬。
西方媒体称,“91岁的穆加贝统治津巴布韦35年,被指曾执行种族屠杀令二万人受害,经济政策导致严重通货膨胀和贫困”,认为其是“非洲最强硬独裁者之一”,但“孔子和平奖”评审委员会主席指,他获奖原因是“津国开国领袖,造福人民维护稳定,为全球和谐事业注入新能量”。
外界批评他不配获奖,津国反对派指穆加贝是好战虐待狂,颁奖者应为奖励“假扮和平爱好者的杀人犯”感羞耻。
被视为穆加贝喉舌的专栏作家曼赫鲁在津国官媒发表文章,认为奖项与中国政府无关,直言总统“不会参与及接受这令人质疑的奖项”,又形容国家系统都对这个“所谓奖项”不以为然,颁奖的是“小机构”,只是想透过攀关系来提高知名度,但这只成外界攻击穆加贝的借口。
斥“小机构”攀关系博出名
津国总统官方发言人回应美国传媒查询,指“孔子和平奖”评委会曾与津国使馆接触,形容“中国当局希望总统接受殊荣”,但北京官方已向津巴布韦表明“当局与孔子和平奖无关”,公信力引起质疑,故决定不会接受表扬。
孔子和平奖在2010年由民间学者团体建立,中国文化部否认与其有关,11年9月被叫停。同年11月在香港注册复办。历届得奖者包括前国民党主席连战、俄罗斯总统普京、古巴前总统卡斯特罗。但历届得奖者均无人赴中国领奖。
“孔子和平奖”的历史
孔子和平奖组委会主席谯达摩先生致辞
有必要回顾一下“孔子和平奖”的历史,也有必要梳理一下究竟是什么样的民间组织设立了这个奖,以搞清楚这个名头很大的奖项到底是怎么回事。
“孔子和平奖”是2010年初创的,据说当时设立这一奖项是受到《环球时报》一篇评论——《中国要设立“孔子和平奖”》的启发,由一个叫谯达摩的人发起设立的,这位谯达摩据说是一位诗人。与谯达摩共同发起设立这个奖项的,还有一个叫谭长流的哲学博士。当时主办方的旗号是“文化部中国乡土艺术传统文化保护部 孔子和平奖评委会”。第一届的得主是连战,但连战方面表示“不知情”,也未有出席颁奖礼。但在颁奖礼上,主办方声称,“以连战的学养和政治智慧,不会拒绝和平,更不会拒绝这个奖项”,所以,让一个大陆的小女孩代连爷爷领了奖。当时,出席颁奖礼的中外记者不少,质疑不断,场面颇有些混乱。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届的评委会名单中,并没有后来成为其它历届评委会主席的谯达摩,这是因为这时的谯达摩不仅是活动的发起者,还是获奖名单中的候选人。
第二届“孔子和平奖”宣布启动仅两天,即于2011年9月19日被文化部叫停。原来该奖项主办方“文化部中国乡土艺术传统文化保护部”,不仅擅自篡改了“中国乡土艺术协会传统文化保护部”的名头,活动还是“事先未上报”的擅自举办。中国乡土艺术协会同时撤消了“传统文化保护部”这一分支机构。虽然文化部叫停了,但第二届“孔子和平奖”并没有停。2011年10月20日,一间“中国国际和平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册成立,老板是一个叫做谯伟的人。据悉,谯伟即是谯达摩的本名。这间公司接过了“孔子和平奖”的大旗,自此成为该奖项的主办方。而文化部下属的中国乡土艺术协会于当年12月8日再次声明:从未批准过本会任何分支机构举办第一届、第二届孔子和平奖颁奖活动。
这里面还有一个插曲。在文化部叫停第二届“孔子和平奖”之后没几天,又冒出来一个“孔子世界和平奖”。这个多加了“世界”二字的奖项,主办方打的是“文化部主管的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设立的孔子世界和平奖公益基金管委会”的旗号,管委会主任是一个叫羊涤生的人。消息甫一见诸媒体,即于10月6日被文化部主管的中华文化发展基金会叫停,理由是“活动尚在协商之中,既未立项,也没有向上级有关部门报批”。羊涤生名列第一届“孔子和平奖”评委会,当第二届“孔子和平奖”被叫停之后,他又出来挑头儿搞了个“孔子世界和平奖”,由此可见,这两个换汤不换药的奖项,在十七天内两度被官方叫停,也是一件蛮有意思的事情。
与“孔子世界和平奖”胎死腹中不同,“孔子和平奖”这些年一直没有停,毕竟主办方是“中国国际和平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这样一间香港公司,与官方无涉,做什么活动是它的自由,也再没有什么上级主管部门来叫停。
这几年,“孔子和平奖”年年办,年年都伴随着争议,争议的焦点无非是该奖项的权威性。其中动静较小的,是第三、四两届,这大约是因为第三届得主袁隆平和安南、第四届得主一诚法师的知名度较连战、普京、卡斯特罗来得小一些。截至目前,动静搞得最大的,当属第二届。第二届的得主是普京,但是普京本人和俄罗斯官方都保持沉默,普京领导的统一俄罗斯党的网站援引俄罗斯记者多连科的评论说,这个奖“一钱不值”;多连科还说,越来越多的一些不知名的小奖项“死皮赖脸”地想尽办法黏上普京。普京的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当时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说,他不清楚所谓的孔子和平奖在多大程度上拥有权威和知名度。但这并不影响“中国国际和平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将奖项交由俄罗斯留学生代领。
有意思的是,主办方在打旗号的时候,从来只说“中国国际和平研究中心”,而忽略后面的“有限公司”。毕竟“中国国际和平研究中心”这样一个名头不仅听起来气势宏大,而且让不知情的人听上去似乎很像官方机构,虽然它一再声称自己是一个“纯粹的民间学术机构”。在我看来,这种做法大约是有意为之,可算混淆视听。承办的机构,每一届都不尽相同,但其中总有企业的参与,今年的第五届即是由“中国国际和平研究中心主办,广东车友集团协办、北京和为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由此可以看出,这基本上已经很像是某种商业活动了。
“孔子和平奖”的奖金额是多少,没有准确的数字,比较确切的数字来自光明网的一条报道,即2012年12月4日第三届新闻发布会上,谯达摩宣布该届奖金为945万人民币。除此之外,再没有搜索到主办方提供的详细数据。而除了一诚法师之外,其余的各届得主究竟有没有拿到孔子金像、奖金以及获奖证书,都没有确切的消息。
对“孔子和平奖”闹剧应一笑了之
要使“孔子和平奖”不再混淆视听,关键要让更多人认识到它的“真面目”。比如西方媒体若知晓它民间机构的性质,便不应大做文章。而更多国人了解情况之后,它就再难随意代表中国。
近两天,外媒纷纷报道“中国把和平奖颁给了津巴布韦政治强人穆加贝”。几年前曾引起巨大争议的所谓“孔子和平奖”又“出彩”了。这个已经评到第六届的奖确实选定了穆加贝,但问题出在新闻标题中作为主语的“中国”,它让人误以为这好像是中国政府的动作。然而,细细查究,这个“孔子和平奖”与中国政府没有一丁点的关系。
远在非洲的穆加贝都已经知道“孔子和平奖”的山寨性质。据媒体报道,津巴布韦总统发言人乔治·查拉姆巴确认,穆加贝拒绝接受“孔子和平奖”,因该奖项公信力存疑,且与中国政府并无关联。
真替“孔子和平奖”的评选委员会感到尴尬。一厢情愿地把“和平奖”颁给一位一贯名声不佳的政治强人,激起巨大的争议,而后者非但不领情,反而不留情面地予以拒绝。这也不是“孔子和平奖”第一次被“打脸”了,2011年“孔子和平奖”颁给时任俄罗斯总理普京,随后普京本人和俄罗斯官方沉默以对,普京领导的统一俄罗斯党发表评论文章,称孔子和平奖“一钱不值”。
“孔子和平奖”每次都打着“中国”的幌子,冒用孔子的名义,评选过程和评委也都是草台班子、江湖气十足。而最后不仅围观者不“买单”,获奖者也不情愿。饶是如此尴尬,“孔子和平奖”却坚持到了第六届,今年一起搭售的还有所谓“第三届孔子艺术奖”。看来在这个追名逐利的时代,“过街老鼠”也能找到盈利模式。
“孔子和平奖”当初引起争议,是因为其主办者是文化部下属的中国乡土艺术协会。但2011年之后,文化部便多次叫停该奖项,主办部门亦被撤销。2011年10月,该奖主办权转给在香港注册成立的“中国国际和平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民间奖项。
在这个年代,成立一个民间机构,自行评定一些奖项,似乎并非难事。而主办者只要不违法,外界也无权干预。不过在这些民间奖项中,“孔子和平奖”好像能耐非凡,多次折腾出“国际新闻”。
我们应该意识到,“孔子和平奖”之所以能搞出与其山寨本质不相称的巨大动静,本质属于狐假虎威。它偷借了中国在世界上蒸蒸日上的影响力,尤其是利用了西方面对中国的矛盾心理。
在这种国际环境之下,“孔子和平奖”恶意炒作,很容易刺激西方媒体的神经。“孔子和平奖”以小博大赚取了名头,但对中国的国际形象有百害而无一利。
#p#副标题#e#对“孔子和平奖”,我们应该一笑了之,不让少数人的闹剧放大影响。要使“孔子和平奖”不再混淆视听,关键要让更多人认识到它的“真面目”。比如西方媒体若知晓它的性质,便不应大做文章。而更多国人了解情况之后,它就再难随意代表中国。
面对此等闹剧,我们没有必要被其裹挟。(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