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动乱年代(1972年5月)离开济宁的。济宁的形象,至今记忆犹新。离开济宁快40年了,但,我的心却一直搁在了济宁。我怀念那里的大运河、太白楼、老式的巷道……更思念那里的人们!因为那里有与我共同度过6年岁月的同事,那里有一张张稚嫩、纯真、求知学生的面庞!尽管这些当时还不太懂事的孩子,无故地遭到“读书无用论”的冲击,但他们却十分喜欢读书!虽然他们离大学的大门有点遥远,但他们十分渴望大学的生活!因此,听说我们是刚从大学分来的大学生,十分仰慕!经常向我们询问大学生的一切!由于师道尊严彻底被冲垮,又因为我们是刚离开学校大门的学生,因此与这些年轻的孩子们极易沟通。我们之间有很多共同语言,很快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友情。
由于种种原因,或处于无奈吧,我不得不离开工作6年之久的济宁一中。我清楚地记得,得知我要走的学生,纷纷与我告别。当初班上外号叫“小木匠”的孙风楼,还悄悄加班帮我打造了一口木箱,这样,我的“家当”就能全部存入箱内,安全抵运老家——安徽郎溪。临别那一天,几个学生还偷偷尾随到兖州,印象中似乎是孙秋生、王福云、岳彩玲等,他们一直把我送上南下的火车(当时济宁没有直达南京的车)。他们还送我一床单作为纪念。汽笛一声长鸣,他们站在站台上,与我挥泪而别。从那一刻起,我的心一直没平静过!快40年了,我一直在想:“相见时难别亦难”呀!
岁月不饶人,当年的黑发如今变银丝。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古稀之年,能在和谐的年代里,与过去的同事,还有能记住我名字的学生再重逢一次!毕竟,多年未能联系了,他们的情况,我一概不知。倘若盲目去济宁寻找,岂不是大海寻针?因此,我就想助媒体,帮我寻找一下失散多年的同事、学生!以了却曾在济宁一中干过6年的退休教师的夙愿。希望我惜日的同事、学生能与我联系,实现我的终生愿望!
联系人:周陵安,联系电话:13965020351 0551-2173485;济宁日报民生栏目电话:0537-2349995;孔孟之乡网电话:0537-2339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