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身葬父》是一个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出自《二十四孝》,文章说汉代人董永家里很贫穷,父亲死后没有钱入葬,就变卖自身借钱安葬父亲。去财主家做工抵债的途中,遇到一位仙女化身的女子,主动要求做董永的妻子。夫妇一同到了财主家。主人要求织出三百匹细绢才可以抵债。他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任务。在回家的路上,走到月前相会的那株槐树下,仙女辞别而去。
这是一个唯美的至孝的亲情故事,也是中国人传承千百年的本质,是绝大多数家庭从小便对小孩子讲述的有关人性道德的典故。同时,这也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被后世演绎成许多浪漫而略带一丝遗憾的版本。
最近,一篇名为《川师大女学生向社会借资200万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帖子在网络上走红。文中,自称川师大毕业的21岁女生樊师贝希望有人能够“支持”她200万元,可以为父母在城里买一套房子+装修+两份社保,目前还没有工作的她承诺将在15年内将贷款还清,并且承诺“我的后半生将为你而活,创造的财富都可以属于你”。
消息一出,众人纷纷称这是现代版的“卖身养父”。有网友说:“尽孝的方式有很多种,力所能及就好。”也有网友说:“我估计你父母住在那样的房子里面比起现在更操心,每天都在想你用什么方式还钱。”
灵与肉,是构成一个人的两大要件,一个是物质的,一个是精神的。在我看来,樊小姐的卖身与董永的“卖身”有本质上的区别,董永卖出去的是劳动,樊小姐卖的是身体,说白了就是出卖性权利,说得文艺点就是出卖了灵魂。今日有消息称,樊小姐家境并没有她宣称的那么差,而且还很殷实,其父年收入达20多万,比大多数人的生活条件还好。
对此,樊小姐解释说,她只想爸妈住进更大的房子,享受更多的幸福。对此,很多收入一般的人或自觉“身体”值不了200万的人,感觉自觉“很不孝”。
从种种迹象来看,这件事只不过是一个富家小姐想出名想疯了的炒作行为,有点低级无趣,而且拾人牙慧,并不出彩。引起大家关注的原因,不是青春美貌的樊小姐值不值200万,而是居然拿“孝顺”这样的道德标准来炒作,这就有点补药碧莲了。
再美丽的胴体,失去了灵魂,也只是一堆白肉!
四川女大学生樊师贝欲借200万元人民币为父母购买住房、社保一事,持续搅动中国网络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