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业挑选是个大问题,要考虑因素很多,但陷阱也非常多,专家意见也未必能说到实处,很多人就迷失在志愿和信息的迷雾之中。这里根据经验,提供以下几条意见。当然这些意见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而撰写,显得功利色彩浓一点。
第一节 专业填报的主要因素
列出几个考虑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排列。
1、兴趣因素——专业以兴趣为第一位。
特别说明,这里的兴趣,指的是学术研究上的兴趣,而不是赚钱的兴趣。
为什么要把兴趣放在第一位呢?而不是把所谓的前途放在第一位?
因为每个专业都有大小不等的失业率,在国外也是如此,一个专业很热门,就业也很好,但不是你进去就可以保证找到好工作,必须要有兴趣才能支持你学下去。否则在再好的专业,你可能也无多少前途。更不用提以后考研之类的进一步进修了。
而且专业冷热不均,比如说你读的时候是热门,4年以后就是超级就业冷门,比如生物、法律这些专业。机械4年前是高考冷门,但现在是就业热门。所以不要心疼你的分数太高,喜欢什么就读什么。
你如果读的是好学校,那么你喜欢的专业就有很大发展空间,可以去报考。如果你读的是差学校,比如排名在全国100位以后的,那就更不用考虑了——以喜欢专业为准,因为这些学校的所谓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其实一样难就业。这里要排除几个特色学校的特色专业,如海事和邮电类学校不在此限。
2、个人能力
这里的能力,指的是天赋,如很好的空间想象能力,这不是训练而得的。通过训练而得的,不是天赋。
个人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仅次于兴趣,人贵有自知之明。但你如果有兴趣没能力,那么还是以兴趣为导向还是以能力为导向呢?要分情况讨论。总的来说,纯粹理科最需要能力,工科次之,文科再次之。艰苦努力可以弥补能力上的缺陷,但纯粹理科最难弥补,文科最易弥补。我的建议是,在肯艰苦努力的情况下,没天赋也不要去读理科,因为这里你的兴趣很快就会被消磨光。工科可以慎重考虑,如果你不求顶尖发展的话。文科一般都可以去读,只要下苦功,因为文科对天赋要求并不高。
3、个人性格
又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重要性与能力相同。
这里性格决定你以后的职业方向,有的专业适合多种性格的人,如中文,内向的可以去教书,外向的也可以去报社。有的专业却要求性格开朗,如营销专业,不大喜欢热闹的人还是不去选择为好,除非去搞理论。性格可以改变一点,但不可能绝对改变。要避免与自己性格差异过大的专业。可以做一些自我测量,教育部对高考学生也有提供这方面的测量系统。在测量结果内选择专业比较好。
一般兴趣和性格不会冲突,因为性格决定兴趣。
4、经济因素
虽然专业以兴趣为第一位,但是家庭经济条件也要考虑。如果你的家庭困窘到需要你毕业后马上能找到工作以养家糊口的,那么在生活压力下你可能不得不牺牲你的兴趣。但还是希望你慎重考虑你的决定,特别是你报考的学校相当之好的情况下,比如在全国综合排名50位之前,分科排名在20位之前,还是选择兴趣为妥。眼光要长远,你个人的发展潜力意味着未来的美好前景,远比牺牲兴趣去读一个自己也不想发展的专业要好。
如果你真的很需要钱,那么请看第二节:专业解析。
5、地域因素
其实地域不太重要,关键是学校专业要好。如果你想进一步深造考研的,可以选择高校集中的地区去度过大学本科阶段,这样收集信息会方便些。但前提是:你决心考研。否则你为了考清华研而去北京一所三流学校度过大学四年绝对是得不偿失。我建议是把这个因素作为填报第二志愿时考虑。比如第二志愿填的学校可以考虑找个好地域(因为第二志愿的学校一般都不会太好),这样为以后深造可以方便点。
第二节 详细专业解析
这里列出了几个主要专业,也可以参考另一篇《中国大学骗人专业一览》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933346,里面列出了45个专业。也可以自己去网上找点资料:就业率和教育质量,注意多找点负面新闻。那些专业美好前景可以不用去看,全部当作废话处理。
你要做的,就是从很差的一大堆专业里面选出你心理可以承受的专业。当然,这里兴趣还是第一位的,如果你真的喜欢,就不要理会这个专业就业有多差。
我这里要指出的专业,是个人认为本科阶段没有必要学习的专业,即不建议读本科。同时有些下面列出的专业,就算停止本科招生,因为人才饱满为患,5-10年都消化不了,即不建议报考。
1、管理类专业。
这个专业,其实本科没有必要去学习,你如果学其他专业,以后再转向管理会更有优势。
第一,纯粹的管理并无多少前途,没有其他优势很难发展,除非你是想搞学术。
第二,中国大学管理类的教育质量都很差,包括所谓的5大名校在内,管理更需要实践,本科读这个太浪费。研究生读管理是为了镀金,当然由于有一些实践经验可能会学到一些东西。目前包括EMBA之类的班,与其说是学习管理,倒不如说是去发展人际关系。
下列专业本科就业率连名校也不佳,而且课程内容空洞无物: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管理,行政管理,……。我的建议是:只要看到专业里面有管理这两个字,就不要去念本科,但读研究生去镀金是可以的。
意见:不建议读本科。如果这些专业继续这样滥招生下去,不建议报考。
2、生物类专业。
这类专业名校开设的课程还算扎实,但就业非常非常差,读这个专业不但需要兴趣,更需要钱——只有出国念才有前途,有兴趣没钱的一般人还是别念了——但能拿到公费出国的名额的天才例外。不建议报考。除了特别有兴趣的,基本上是进去一个后悔一个。
3、法学。
本科读这个专业会很苦,必须通过三场考试:研究生、司法考试、公务员。
研究生有两种: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本科是法学的人只能读法学硕士,量少竞争又激烈。法律硕士招人多,但只招本科为非法学专业的人。
这个专业,如果你吃的了苦的话,就去念吧。提醒一句,本科就业奇差,目前该专业本科的唯一优势就是公务员还是招一些这个专业的本科,但随着法学本科泛滥成灾,公务员考试更是异常严酷(实力加关系),这个专业淘汰率高的惊人。不建议读本科,如果继续这样滥招生下去,不建议报考。
4、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教育学、教育技术学。
学不了什么东西,还不如去考张证——物流证、教师资格证实在。时间少,而且不比本科差。不建议报考,因为这是泡沫专业,虽然看起来岗位很多前途很好的样子,但无需学四年。
5、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代表的马克思类专业。
这个专业跟神学差不多,企业单位不要,行政机关岗位极其有限,教书由于已经饱和也很难进去。不建议报考。
6、新闻专业。
泡沫专业。不建议读本科,研究生去镀层金就可以。而且同样由于滥招生,这样下去不建议报考。
这里仅就代表性的选了几个,详细的可以去参考《中国大学骗人专业一览》,这里不赘叙。
第三节 如何解析学校信息
目前招生信息五花八门,上面是报考的一般原则,这里谈的是具体如何获取和分析一些信息的原则。
1、就业率分析
第一,如果某些专业在介绍中大谈前景如何,而回避具体就业率的话,那么说明它心虚。不要认为清华北大也能100%就业,它能保证80%以上就不错了。
第二,就业率并不可靠。你们看到的就业率,都是经过处理的,因为学校在临近毕业时会采用“假就业”的方式强迫学生就业以提高其就业率。也就是说,虽然学生在去向上写了个“XX单位”,但实际上这个单位没有招这个人去工作。
第三、只要是工作,扫地也是就业,所以大学生的很多就业由于工资低,本质上是无法维持生计的,还需家庭贴补。
第四、某些专业的大致的就业率,以笔者的学校为例。
新闻:保研和出国20%,工作20%,考研成功10%,假就业和失业50%。
生物工程:保研和出国30%,工作(含公务员)30%,考研成功20%,假就业和失业20%。
法学:保研和出国20%,工作20%,考研成功10%,假就业和失业50%。
这里要说明的是,生物工程数字上看起来比法学好,并不代表其就业形势强于法学,而是因为生物工程的招生人数是法学的四分之一。从总体角度讲,生物工程还是该校就业最差的专业。
这里的工作,约有一半是入不敷出的工作,工资连付房租都不够,而且就算转正后,工资也并不高,我把这部分的工作称之为差就业。
除去差就业的部分,得出的良好就业率:新闻:40%,法学:40%,生物:65%。
这是国内一流大学的某些专业就业率,并不奇怪,如南京大学法学院的求援信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而且就法学而言,南大学风扎实,就业形势在法学界总体已经算不错了,其他学校隐瞒的就更差。生物工程从清华到复旦都差的要死,学生纷纷转行,或者一口气往上读。
与这些专业就业率相似的该校专业有:中文、国际政治、管理类(全部管理专业)、马克思专业等。
工科专业就业率该校还是比较真实,因为比较好,无需造假。
不管怎样,可以向招生老师打听学校专业情况,但记得招生老师必然自身会维护学校和专业形象有时就不会说真相,那么看你自己想办法套交情从中掏出真相。一般知情的招生老师的意见是相当权威的,确实不知道的例外。
最方便的是向该校的大四学生和研究生打听,对该校师资和就业可以得到最详细数据,大一大二的学生基本是蒙在鼓里,其意见并不可取。但记得要在非公开场合打听,因为有时学校会叮嘱学生统一口径。
2、对某些新兴热门专业的解析
物流、营销、电子商务这类专业,报考的很红火,但就业必然不佳。第一,门槛太低。第二,没有专业特色。第三,可以考证替代。
3、好学校看老师。
专业老师水平高才是真的好学校,如出国就需要好老师的推荐信。其他什么学校称号的其实与本科学生没多大关系。楼房盖的再高,没好老师就是一个工厂而不是学校。
可以向该校的大四学生和研究生打听师资情况。师资第一,名气第二,师资不行名气再大也没太大用,除非你有超强自学能力或兴趣。
第四节 专业的误区和补救策略
误区一:专业的挑选标准误区
现在很多人说,专业学习不重要,你看那么多名人哪个是本专业出身的?故提倡热门就上,不顾个人兴趣和实际情况。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毕竟一个本科专业四年,是你人生中可能是唯一能够好好学习的时间,但现在出现这样的话语,可见专业本身就出现了问题。中国大学的毛病在于,首先在于专业本身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其次是专业招生太滥,还有就是专业本身就不适合社会需求,如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对于兴趣平平的学生,我提倡在中国学习工科专业,不要念理科和文科,特别是文科,除非你有特别好的家庭条件,念工科可以保证一份最低限度的工作。但如果有明确志向者除外。但是想出国的,理科有更高的机率获得奖学金。
我也不提倡去学习那些冒水的专业,如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用四年学习这个简直就是浪费。
补救策略一:差专业的补救
如果你的专业由于挑错导致你很不喜欢或很差,而你又无心考研之类,就必须为自己考出一两张权威的证书,以便补救你的专业。
举例说,学哲学的不妨考虑考教师资格证,或者口译,注册会计师等证书,考出证书比发牢骚有用。
也可以考虑转专业,现在很多大学都放开了转专业,记住,一旦决定转专业,就要全力以赴,不可回头,两方摇摆最后导致你后悔。
误区二、志愿要有梯度
的确,志愿有梯度是一个保证录取的策略,但不是最佳策略。这个梯度策略,很多时候是个鸡肋,甚至是个误区。学生把很多精力放在分析专业梯度上,但忽略了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抱着“上大学第一要紧”的观念拟定志愿,最后往往会出现学生虽上了大学,但由于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而闷闷不乐的现象。
我建议在拟定志愿时,就要从保证自己最乐意的第一志愿录取角度出发!根据自己分数估量而定。如果抱着“试一下,也许能被录取”的态度拟定第一志愿,那么很可能就是第一志愿没录取,第二三志愿虽然填好了,但录取后也会很不乐意,因为不是自己最喜欢的。
补救策略二:入校后转专业。记住,一旦决定转专业,就要全力以赴。
误区三:专业不要紧,学校是关键。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某某市文科状元,被北京大学哲学系录取。这就是典型的清华北大情节造成的恶果。
这里有学校的因素,清华北大录取数关系到学校的名声,于是学校会鼓励学生报考清华北大,并说“好学校什么专业都是好的”这样的话,等到学生报考并学习后,后悔就来不及了。
这里也有社会的舆论因素,由于所谓的通才教育论,人才素质宽口径论等不切实际的言论的影响,淡化了专业分工对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影响。
事实上,专业分工对于工资水平还是处于极重要的位置。北大哲学系本科和一个次等大学的计算机本科,可能基本工资水平就是一样的,名校的光环也掩盖不了冷门专业就业难的事实。
补救策略三:复读或转专业。复读的话,越早越好。
误区四:冷门总有一天变热门
某些很不负责的专家言论,什么冷门会变热门,故要报考冷门专业,要注意有的专业是一辈子也热不起来的,如历史、哲学和国际政治学,不管什么学校都是就业冷门。报考这些专业就要做好坐冷板凳的准备。这类纯文科类是很难赚大钱的,除非改行,而且只有极少数的人才有此幸运改行成功。
补救策略四: 一口气读到博士,去教书。转专业或者考证书。
误区五:新兴专业和新办专业有前途
可分成两种,第一种是新兴专业,如什么会议管理,交叉专业,还有试验班基地班之类的,这类专业哗众取宠,根基不稳,学生难以学到东西,最后沦落为学校的试验品,高分录取,工作无着。中国的新兴专业,要么是原来老冷门专业改名骗人,要么是学校心血来潮搭花架子,如北大元培试验班和人大国学班,均属此类。在报考试验班时要多个心眼,刚刚成立的试验班基地班,以后就业谁知道,还是多看几年比较好。
第二种,新办专业。往往是师资不足,强开专业,这类新办专业,如文科院校刚成立的计算机系,还是敬而远之为妙。
补救策略五:转专业。考证书。一口气读到博士,去教书。
误区六:经济学是赚钱的,法学是当法官的
专业未必保证你就能达到那个职业,特别是本科出身的学生。有人一看经济学专业,就以为能赚钱,但这个根本就是少数人的幸运。真喜欢本科赚钱的,就直接报技术性强而且门槛高的学科。理论性强的学科不念到博士很难来钱的。而且现在理论博士也太多。你说一个文学或数学博士,能一定找到较好工作否?
第五节 第二条道路——本科出国
如果想成才,请注意以下几点:
1、需要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国外学费大多比较昂贵。
2、需要有一定的自立能力。如果连生活问题都处理不好,就很难专心学习。
3、较好的外语水平,英语建议考出雅思6分以上。低于此等级需要进行语言训练,当然基本上国外学校会提供语言课程,只不过要付钱。
这是最基本的学习条件。其他问题有兴趣可以去查询留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