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据农村大众报道,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了“新市民”,生活条件好了,精神生活却有些尴尬。“离开了熟悉的乡村,不用种地了,精神上就像丢了魂一样。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现象经常出现,有些人为了钱什么事情都能做出来。”6月25日,回想社区建立之初时,临沂市罗庄区盛庄街道十里堡社区书记任玉勇说。
时至今日,任玉勇还清晰地记得2009年社区里发生的一件事。一对老夫妻含辛茹苦地抚养了5个儿子,当儿子们全部成家立业之后,却没有一个人愿意赡养老人。为了争夺老两口的房子,一家人闹得不可开交,丈夫为此喝药自尽,妻子也哭瞎了双眼。“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道德滑坡到这种地步确实让人震惊。”任玉勇说。
社区两委成员徐学来介绍说,社区成立以后,信仰宗教的居民越来越多,估计有四五百人。“我们不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但我们应该反思,正是我们做的不够好,才丢掉了文化阵地。”任玉勇说。
2011年,十里堡社区开始建设社区文化中心,并以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为突破口,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每年的9月9日定期举办孝老敬老节,为老人发放福利。2014年9月,十里堡社区开始整合资源筹建社区版的孔子学堂。“今年5月份,孔子学堂建成,我们邀请乡贤代表、大学教授宣讲传统文化,并让一些品德好的居民,身边人讲身边事。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办了书法班,分为成人班和少年班。目前,参加活动的居民已达1000多人。”徐学来说。
如今,十里堡社区处处展现着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在占地2万多平米的孔子文化广场上,矗立着一尊高9.5米的孔子铸铜雕像,周边环绕了六大孝经石柱、24孝故事浮雕。广场西侧的石柱上镌刻着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朱子家训、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也随处可见。居民休闲娱乐,还可以去参观十里堡社区村史馆,了解建村600年以来村庄的沧桑变化。而乡村记忆馆则以实物展示的形式,从“衣、食、住、行、用、艺”等六个方面,展现乡村的民俗民风。社区居民孙淑美说:“过去刚进城时,别人问个路,我都不好意思回答,现在说话有礼貌了。这几年,人们的精神面貌确实有了变化,喝醉酒骂街的没有了,不孝敬老人的也少了。大家参与孔子学堂活动的积极性都很高。”
农村变成了社区,人们为何会出现信仰危机?任玉勇认为,环境变化了,过去的文化氛围也随之消失了。农民成为市民之后必须要进行文化引导,而创建孔子学堂便是一个有效的模式。“孔子学堂以宣传传统文化为主题,但它不仅仅是一个授课的地方,我们把法制教育、职业培训等现代文明的内容放进去,孔子学堂就成了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文化平台。文化建设有了抓手,坚持下去,丢失的文化生态就会重新建立起来。”任玉勇说。
![]() |
十里堡社区展示的乡村农具。 |
![]() |
在十里堡社区的乡村记忆馆中,85岁的孙春峰老人讲述农具的用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