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今年以来,曲阜市把吴村镇、石门山镇两个济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与文化国际慢城建设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儒家文化资源优势,全力打造全国第一个文化国际慢城。
高端规划定位 绘就美丽蓝图
引入慢城理念,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慢城”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目的是支持城市绿化、保护文化传承、增进邻里和睦、提倡健康生活。建设“慢城”,是对自然生态与特色文化的深层次品味和发掘。曲阜作为孔子故里、东方圣城,拥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对于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中国首座文化国际慢城之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提升美丽乡村的人文内涵和文化魅力,曲阜市委、市政府将慢城理念创新性地引入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国际慢城+美丽乡村”新模式的开拓为曲阜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坚持顶点定位,高端规划建设。按照“慢是根、儒是魂”的核心要求,出资200万元,委托北京土人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高标准编制了《曲阜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暨九仙山—石门山国际慢城概念规划》,形成了集文化旅游、生态体验、慢活休闲、创意产业于一体的儒家文化国际慢城详细规划,打造田园牧歌式的宜游、宜居、宜业环境。启动慢城建设,打造美丽风光。今年3月12日,曲阜把吴村镇、石门山镇两个济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与文化国际慢城建设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儒家文化资源优势,以山、水、田、村“四要素”为生态格局,实行扩片扩村,正式拉开了建设全国第一个文化国际慢城的序幕,让市民、让游客来此回归内心,享受艺术、旅行等精神上的补给,享受亲情、温情、友情的美好,享受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自然风光。
实施六大工程 塑造美丽田园
以田园风光为背景,实行全域景区化,把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环山绿道、水系改造等重点工程与文化国际慢城捆绑建设,全力推进,着力构建慢生态、慢生活、慢旅游、慢交通四大生态系统,年内建成集文化、生态、宜居三位一体的全国第一个文化国际慢城。那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将全面实现。
在村庄仿古改造工程中,立足于体现曲阜历史文化和传统民居建筑特色,以“明清风貌、灰墙黛瓦”的建筑风格为主,年内完成22个村居的仿古改造任务。实施慢城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完成17.5公里长的崄河综合治理,疏通开挖主河槽,建设沿河两岸旅游观光大道,建成河、湖、溪、瀑错落分布的水体景观。实施慢城大绿化工程,与全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步伐同步,重点打造慢城崄河绿地走廊、梨园水库等生态湿地区和石门山、九仙山等森林公园,形成多层次、多形态、多季相的大绿化结构,森林覆盖率达到36%以上,达到国家森林城市各项评价指标要求。
实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包括建设石门山、九仙山两个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慢城驿站 20个;建设慢城绿道,完成慢城环线、电瓶车道、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等交通体系建设,设置公共自行车停放点60个,投放公共自行车2000辆。慢城范围内的山上山下、河湖两岸、景区内外做到亮化全覆盖,将慢城打造成“不夜城”,把石门山、九仙山打造成“文化山” “不夜山”。“村村改厕”工程是慢城美丽村居改造的又一项亮点,把农户旱厕改成水冲式厕所,大大改变了村民的卫生习惯,提高了生活质量,也减少了疾病的发生率。每个美丽乡村建设了1处水冲式公共厕所,农户改厕率达到60%以上。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在慢城范围内成立了2个镇街环卫所,新建设自动化垃圾压缩站2座,新采购三轮保洁车220辆、垃圾压缩收集车2辆,布放240升铁质垃圾桶800个,实行 “户入桶、村收集、镇中转、市处理”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确保慢城内的环境卫生长治久结。
倡树儒风文化 筑牢美丽之魂
曲阜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首善之区”建设,积极把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和文化国家慢城建设。 大力推进“百姓儒学”工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做好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结合文章,强力推进“学儒家文化、建乐和家园”活动,村村配备一名儒学讲师,村村举办国学讲座,大力推进“村村演”“村村响”“村村和”等活动,倡导形成“村村讲儒学 户户颂和风”的新景象。通过悬挂传统儒家学说标语,营造出“以礼相让,以理服人,以德教人,德法融合”的和谐氛围。
慢城内的美丽乡村处处可见的核心价值观文化墙,或写孔子论语中仁义礼信的句子,或写乡村文明标语,或画具有教化意义的装饰画,不但使整个村子更加漂亮,而且使村民在这种氛围中不知不觉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养。推进实施“户户洁”提升工程。村村建立庭院环境评比委员会,广泛开展“清洁庭院”活动和“文明卫生户”评比活动,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和良好道德风尚,农村清洁庭院达标率达到60%以上。广泛开展“四美三绿三榜”创建活动。即开展“评美丽家庭、讲美丽故事、展美丽图画、建美丽乡村”主题活动,实施“村居道路、空闲宅基地、坑塘”三大绿化工程,村村设立“美丽家庭榜、美丽乡村特殊贡献榜、美丽故事榜”展板。“四美三绿三榜”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让美丽乡村建设在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的同时,留住了村民的美丽乡愁,书写了美丽故事,倡树了文明新风,有效提升了美丽乡村的人文内涵,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得到极大提升。
创新产业模式 发展美丽经济
“美丽乡村”建设,富民是根本。曲阜立足文化国际慢城长远发展,着力把建设“美丽乡村”与“深化产业融合”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实现从“美丽环境”到“美丽经济”的嬗变,为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倡导全域旅游理念,加快产业培育。按照风俗民情、自然风光、产业发展、城郊休闲等4种类型,突出村庄特色,培育了葫芦套民俗村、会泉峪民俗村、梨园村、周庄村等一批有较强区域特色、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乡村观光旅游示范村。
目前,慢城范围内拥有石门山国家4A级风景区1处,九仙山3A级风景区1处,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省级自驾游示范点2处,省级旅游特色村5个。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创新举措。按照儒学加旅游的模式,创建“圣地乡村游”品牌, “百姓儒学节,游圣地习六艺”曲阜朝圣行旅游线路荣膺全国2014“美丽中国”十佳旅游线路。大力发展房东经济,以房东经济为基本形态,大力发展传承和体验儒家文化的家庭农场和“农家乐”,让农民切实享受到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和经济实惠。
在慢城理念的引导下,曲阜美丽乡村建设在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的同时,带动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给农民带来了切实的经济实惠。而慢城建设的文化氛围,有效提升了美丽乡村的人文内涵,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得到极大提升。“文化国际慢城+美丽乡村”的新发展模式将带领圣城美丽乡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欢乐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