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8年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遗址多学科工作技术路线
为了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的保护工作,为保护规划、申遗做准备,2008年3至10月,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文物局组织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邀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研究院水利史所、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利用多学科综合的优势,对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和分水龙王庙遗址进行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所涉及区域面积近400平方公里,该段运河河道长约23公里。采取的技术路线是首先分析文献资料所记载的情况,结合美国快鸟数据、1957和2003年的影像资料、1975年地形图,对河道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确定了重点河道段如汶运交汇口进行勘探、试掘。对柳林闸到十里闸这段河道进行了详细的测绘工作。对于尚存水工遗迹的区域使用探地雷达进行了探测。
对南旺分水枢纽的重要附属建筑——分水龙王庙的发掘,则是按照国家文物局颁布的田野考古规程的要求进行了科学考古发掘工作。通过近4个月的工作,掌握了分水龙王庙的建筑格局和保存状况。
对于目前地表尚存的建筑群,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制定了详细的维修方案,并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准。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方案,目前开始实施修缮工作。基本原则是原材料、原工艺,“修旧如旧”。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遗产现状
1.分水枢纽系统工程的调查和测绘
A.水柜(南旺湖、蜀山湖、马踏湖)
通过对三水柜湖堤、斗门、闸口、开河至长沟段运河进行了系统的踏查、定位和测绘。调查发现三水柜的范围和走向清楚,大部分湖堤有遗迹可考,与运河和小汶河的交接关键点清楚。依据外业的调查结果,绘制了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分布图。并利用信息系统计算出了南旺湖周长48.416公里,面积108.51平方公里;马踏湖周长19.725公里,面积14.70平方公里;蜀山湖周长41.658,面积51.78平方公里。
戴村坝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初为土坝。万历十七年(1589年)改为砌石溢流坝。历代屡加维修和改建。现坝长约1600米,其中汶河河床段溢流坝长437.5米。
小汶河从戴村坝到南旺分水口直线距离38公里,高差13米。开挖小汶河时,充分利用原有河道,左盘右旋,历经大小80多个湾,河道总长约70公里,降低了水的流速。
C.十里闸、柳林闸和寺前闸
柳林闸和十里闸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并曾称为南旺下闸和南旺上闸,寺前闸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三闸和元代开河闸(十里闸北,现地表无存)相互配套,根据当时水量的多少和漕运南北运输的需要调节启闭。三闸基础保存尚好。
D.老源头泉、薛家沟泉、鸡爪泉
聚集在泰沂山地西麓低山丘陵地带山泉之水也是政府解决运河水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调查中发现老源头泉、薛家沟泉、鸡爪泉和白沙泉碑(乾隆三十八年),薛家沟泉碑(雍正四年)。
2.南旺分水口及附近河道的调查和发掘
开探沟7条,并对堤岸、木桩等遗迹进行了清理。
A.南旺分水口
为了解分水口的结构和保存状况,在小汶河和运河交汇口开探沟2条,构成“T”字形,因地下水位高,未能解剖到底。发掘结果展现了小汶河河口的横断面,北侧发现木桩和石板,南侧发现草土围堰。据说,在南旺分水口有可移动的鱼嘴形分水嘴,但未发现任何痕迹,或需全面接露、或已破坏。
B.龙王庙前石驳岸
据文献记载,并参照老照片了解,南旺分水口迎水面,也就是分水龙王庙建筑群前有一段长约220米,宽约7~8米,高约6米的石砌堤岸。驳岸石条已在20世纪六十年代被村民取走,只有少数石块散落在河道淤泥中。为了解石驳岸结构和保存状况,南北向,东西并排开探沟4条。经解剖,石条内侧夯土基础尚在,夯土为三合土,夹杂不规则石块。但发现夯土遗存大致在一条曲线上,基本上可以复原石驳岸的位置。
C.弘治拾年河堤
在运河河道调查和发掘中,清理了一段长约40米的运河东堤,河堤用青砖和条石构筑。上铺一层条石,中间砌九层青砖,平砌错缝,下筑七层条石为基。在本段河堤的东端清理出一处石台阶登岸口,用十一层条石错缝平砌。在九层青砖中,发现了多件印有“弘治拾年造运河官砖”(1497年)砖铭的青砖,可知此段河堤建于明代弘治年间。此段河堤向北追踪到三里铺村、杨家高顶。向南追踪到杏林村、寺前铺村。
D.河道中平行的木桩
在调查中还发现了两排大致与运河砖石堤岸平行的木桩。北排木桩在砖石堤岸南13~14米处,木桩间距约0.5~0.6厘米,且用方木连接。通过对两条东西向探沟的地层堆积分析,此排木桩应是在一定时期运河北岸向南移动后的河堤,时代晚于弘治拾年的砖石堤岸,具体年代尚待进一步分析确定。南排木桩与北排木桩相距约50米,木桩南侧发现清晰的埽工堤防,因此,南排木桩应该是运河某时期的南堤。
E.许建口闸
许建口是连接小汶河和马踏湖的通道,结构框架清楚。闸口长6.82米,残高2.55米。南闸敦迎水燕翅地面可见长2.3米。闸体用石灰岩条石错缝砌筑,条石长度0.42~1米,宽0.4~0.5米,高0.39~0.5米,条石两端多有燕尾槽,用于锔扣连接。条石从下到上收分1厘米。闸体有两道闸槽,间距2.87米。闸底铺石板,石板下有梅花木桩闸基。梅花木桩直径0.06~0.12米,间距0.20米左右。
南旺分水龙王庙古建筑群
通过本次发掘,基本搞清了分水龙王庙古建筑群的建筑布局和现存状况。经清理和发掘,该建筑群总体由东、中、西三路建筑组合而成,均为砖木结构。其中东路由牌坊、山门、戏楼、钟鼓楼、龙王大殿、关帝庙组成,以龙王庙、关帝庙为中心;中路由水明楼、过厅、东西厢房、禹王殿、观音阁组成,以水明楼、禹王殿、观音阁为中心;西路由大门、六角亭、过厅、潘公祠、白公祠、宋公祠以及院墙组成,以宋公祠为中心。上述诸建筑基址分别组成三进院落,并由甬道和过门连通形成一有机整体。在分水龙王庙发掘区内发现有砖雕佛像1尊、明清铜钱9枚、陶瓷器残件50余件,琉璃和砖雕建筑构件300余件,如垂兽、走兽、仙人骑凤、套兽、基座、瓦当、滴水等,同时清理出了原有建筑彩绘残片、灶坑等遗迹。还清理出了“宋尚书祠堂记”、明万历十六年“圣旨碑”、“汶邑南旺镇分水龙王庙记”等20余通明清重要碑刻。
南旺大运河保护暨公众考古学实践
2008年5月7日开始“汶上南旺大运河保护暨公众考古学实践”活动,将考古发掘工地有组织地向当地群众敞开大门,直到5月13号结束。该项活动之一就是在紧邻南旺分水龙王庙发掘工地的南侧空地上布置了十二块宣传展板,分为“大运河和南旺的故事”、“考古学家和考古学”和“保护我们的大运河”三个部分。其二先后联系、组织、接待了工地附近的南旺镇第一中学和南旺镇中心小学500多名师生参观、学习,当地的青少年学生是我们这次活动的重点。其三是定时向当地老百姓开放考古工地,并给予讲解。
考古工地这种有组织有秩序的开放姿态,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其热烈程度让人惊讶和感动。有不少人把家里留下的腰铁、琉璃瓦等文物交给工作人员,并强烈表达希望政府能把龙王庙和大运河保护好的愿望。特别有位家在龙王庙古建筑群旁边的老大爷,根据自己的回忆和家中一本南旺地方志记载的内容,把与南旺分水枢纽工程有关的重要内容一笔一划地抄在一张纸上,题为《南旺分水龙王庙札记》送到活动现场,希望能补充到讲解内容里。由于活动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不少周边乡镇的人常结伴坐车赶来。
汶上县第四高中三十多名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利用周日休息时间自发从汶上县坐车来到南旺发掘工地参观,而且周边几个学校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也做了调整,都与大运河保护有关。当地百姓对自己家乡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在这里被释放出来,历史知识、考古知识、遗产保护知识等等也在这样生动、鲜活、和谐的过程中从专业考古人手中转到了非专业的公众心里。
南旺公众考古实践是一次尝试,一种努力。将大运河和南旺运河遗产的历史价值以及文物考古知识介绍给当地百姓,让他们明确科学考古和盗掘等不法行为的区别,促进考古学自身的科普,并通过重点宣传《文物保护法》和文化遗产保护新理念,促进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的开展。让普通人与专家共享考古发掘的过程之美,共同促进文化遗产保护。
(执笔:吴双成,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佟佩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