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羽先生在济宁的文化系列活动,成功告一段落,老人家已顺利返京。作为承办单位,我们在十多天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陪伴在乔老身边,与乔老朝夕相处,在细细领略了这位文化名人大家风范的同时,更深深感悟到了乔老那种“飞鸟恋旧林,人老思故乡”的深厚情感。
乔老年逾八旬,但神采奕奕,一口浓重的乡音铿锵有力;老人平时喜欢呷几口白酒,抽几口香烟,爱吃家乡的一些小吃,身上留有深深的老济宁的印迹。乔老可亲可敬的形象,长时间充溢于我的心间,以至于一闭上眼睛就立刻涌现出乔老那可爱的脸庞、智慧的身影、朗朗的笑声,让我不得不拿起笔来,向家乡父老乡亲们讲述一下乔老在济宁的一些情况。
走,回老家过端午去
2009年5月27日清晨。清风送爽,白云飘薄。
北京顺义一座风格别致的小院。乔老坐在家门口的藤椅上,与我们几个家乡而来的客人侃侃而谈。映着初升的朝阳,听着鸟的争鸣、微风与小草的对话,让我们意识到今天正是接乔老返乡的好日子。乔老虽年已耄耋,但他精神矍铄,神采飞扬,掩饰不住老人内心的兴奋和喜悦。是啊,家乡济宁来的客人,怎能不让他高兴?又要回老家了,怎能不让他激动呢?
为了赶早出行,我们提前一天就来到了北京,随车捎来乔老喜欢的家乡“馓子”、“财神阁”烧鸡,还有一封邀请函。
这可不是一封普通的邀请函。向他发出邀请的是济宁市委、市政府,是家乡820万父老乡亲。想想上次回济宁老家,那还是在2002年,那时乔老还不到八十,一晃七年过去了。这次回老家真巧,正赶上端午节。抽完手中的烟,乔老高兴地对家人说:“走,回老家过端午去!”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说走就走!
2009年5月28日一大早,济宁香港大厦的工作人员就开始紧张而喜悦地忙碌着。“乔老很快就要到喽!”“他可是位赫赫的文化名人!”门口的两位女孩手持鲜花,在轻声地说着话,手里的鲜花娇艳欲滴,映出了女孩一脸的幸福。大厅内“热烈欢迎乔羽先生一行回到家乡!”“家乡人民欢迎您,家乡人民热爱您”的红色条幅醒目大方。电视屏幕上开始播放乔老参加央视《艺术人生》节目时的场景,“一条大河”的音乐渐渐响起,优美的旋律让人陶醉。
十二点二十分,一辆轿车稳稳地停在了香港大厦的门口;随着车门的打开,乔老和家人准时来到。早已在此迎候多时的济宁市委常委、副市长侯端敏快步上前,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乔老,济宁人民欢迎您!”“谢谢!谢谢家乡人民还记得我!”乔老手里拿着礼仪小姐敬献的鲜花,听着周围响起的热烈掌声和专门为他播放的音乐,看着满面笑容的欢迎人群,十分高兴。
乔老下榻的当晚,市委书记孙守刚便专程前来看望,代表家乡820万人民表达了对乔老的亲切问候和欢迎。乔老质朴的乡音、爽朗的笑声,亲和的态度,给大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市领导和乔老互相祝贺端午节,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此情此景,祝福的美酒和粽子充分表达了家乡人民的一片盛情。
家乡的景象永难忘怀
2009年5月30日上午。济宁市人民公园内的湖畔小径上。《2009中国记忆——“走进大运河”中国文化遗产日电视直播行动》济宁段录制现场。一张方桌,两杯清茶,三把椅子,左边的是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张腾岳,右边的是山东卫视的“金话筒”王俐。乔老作为特邀嘉宾,笑吟吟地坐在他们两位中间。
“乔老,您小时候的大运河是什么样的?”随着主持人的现场提问,乔老用一口纯正的济宁乡音谈起儿时大运河济宁段的生活场景:
“我的家离现在这个现场只有几十米。那时候,大运河上的来往船只特别多,非常壮观,有运煤的、运粮的等各式各样的船只,船过闸的时候,船沿与河岸船闸两边离的特别近,照样能顺利通过,那时候船工的技术很高。晚上的时候,大运河上就比较静,我们经常去放荷灯,就是自己制作成荷花式样的灯,能够飘在水上,特别漂亮,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去放荷灯,那时候是特别的多,据说荷灯是用来追忆亡灵的,所以我小时候的大运河白天很壮观,晚上很静谧、神秘。”
说这番话的时候,乔老仿佛又回到了儿时的大运河。是啊,“我家就在岸上住”,若是没有运河母亲的多年哺育,又哪里会有“一条大河波浪宽”的豪迈歌词,又哪里会有成就非凡、世人尊敬的“词坛不老松”?
乔老说,除了大运河,不能不谈的就是老济宁的土山,那可是我小时候的乐土。小时候经常去济宁的土山玩,里面有说书的、唱戏的、小吃店、变马戏(变魔术)等等,我什么都爱听,图个热闹。
主持人问:“您在土山听过山东琴书吗?”乔老道:“我们管它叫‘砸杨琴’,那时候我经常去听,题材取自古典故事、民间传说等等,非常地广泛,长的山东琴书能说一个月,短的一会就说完,非常的文雅,在鲁西南一代很有群众基础。”
这时,现场工作人员拿出了一把唢呐,乔老笑道:“哎呦!这不是 ‘叭喇夯’么,小时候经常听。”乔老回忆说,那时候无论红白喜事都要吹,有时候还请来两家吹唢呐的乐队,谁吹得好打的赏钱就多。
谈起家乡的小吃,乔老更是如数家珍,“好吃的东西太多了,看你的饭量了,热豆腐、甏肉干饭、筒子鸡、胡辣汤、南阳湖的鸭子、四鼻孔鲤鱼,我最爱吃热豆腐。”
乔老还向主持人介绍起了济宁有名的运河特产四鼻孔鲤鱼的做法、吃法。录制现场乔老还用“南阳湖的鸭子——呱呱叫”的歇后语夸奖主持人,引起现场观众的一阵大笑。
乔老说:“家乡的甏肉干饭非常地好吃,但是小时候很少能吃到,吃甏肉干饭的人家都比较富裕,一般的百姓吃不到,当时,我的家境一般,所以平时也很少吃,现在可就不一样了,家家户户都可以吃到甏肉干饭。”
济宁变的我有点儿认不出了
2009年5月31日下午四时。
市中区铁塔寺街中段的声远楼下。
声远楼始建于北宋,因楼内悬挂一口巨型铁钟,撞击铁钟,响彻全城,声远十余里,而得名“声远楼”。
乔老在侯端敏副市长的陪同下,望着建在4.5米高的台基上、通高16米、飞檐陡峭气势恢宏的声远楼,有了登楼一望的想法。楼高梯陡,乔老年事又高,众人不禁为他捏了把汗。顺着楼内的木质楼梯,在众人的细心保护下,乔老拾阶而上,终于到达了楼顶。对乔老硬朗的体魄和顽强毅力,大家纷纷向他翘起了大拇指。
在铁塔寺内,乔老饶有兴致的观看了汉碑,时而驻足观察,时而聆听讲解。乔老对大家说:“汉碑中的文化内涵丰富,济宁更是有众多汉碑石刻,有‘天下汉碑半济宁’之说”。话语中透露出一股由衷的自豪感。乔老的老家就在铁塔寺前面不远的财神阁,小时自然经常在此玩耍。
在玉堂酱园,乔老现场观看了玉堂酱菜的制作工艺,并津津有味地品尝起了这三百年老店的特色酱菜。乔老说:“这是济宁有名的小菜,当时玉堂酱园是从江苏一带通过运河搬到济宁,并经过济宁送到了紫禁城,慢慢地就全国有名了,当时玉堂酱园有2000多名工人,规模非常的大。”
在运河文化广场,乔老参观了运河文化广场主体楼,观看了正在建设之中的“乔羽艺术馆”和“乔羽音乐厅”,乔老说:“我是一个普通的济宁人,谢谢家乡人民对我的认可。”众多在广场的济宁市民也认出了乔老,纷纷走上前,热情询问乔老的身体情况,并与乔老合影留念。当乔老要从广场离开时,市民们都有些依依不舍,齐声祝愿乔老健康长寿。乔老也频频地向车外挥手致意。乔老上车后,一边追忆旧情,一边喜看新景,他不停地感慨道:“济宁变化太大啦,我都有点儿认不出来了。”
随后,乔老又来到了古槐路的大槐树下。这里距离乔老老家仅有百余米的距离,老人抚摸着这棵历尽风雨沧桑的千年古槐,家人与他情不自尽的久久注视,并与古槐合影留念。此刻我仿佛看到了乔老的内心世界,人的一生不也像树一样历尽风雨沧桑,最后要落叶归根吗!乔老对于家乡的情感,不就像风筝一样,飞得再高再远,这根线永远要系在自己的故土;像鱼儿一样,游得再远也永远游不出故乡母亲的眼睛。虽然时光流转,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容颜,但这种乡情乡恋又岂能改变?
2009年6月1日。
市政协主席赵树国会见了乔老,并聘请他担任《济宁历史文化丛书》的名誉顾问,乔老高兴地答应。在与赵树国主席会谈的过程中,乔老深情地说,“我没有给济宁人丢脸”。话一说完,在场的人都为乔老心中那强烈的家乡意识深深感动。
当晚,在潘家大楼,乔老又兴致勃勃地品尝了大碗茶,听了一段山东梆子、琴书大鼓,体味着老济宁曲艺特有的魅力。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家乡的一街一景,一草一物,都让乔老感到无比地亲切可爱。家乡的美景,看多久又能看得够?
济宁文化实在太丰厚了
2009年6月4日下午。
济宁嘉祥纸纺镇武宅山村北的武氏祠内。
“家乡的文化实在是太丰厚了!”站在一对高1.24米,长1.45米,巨口瞠目、昂首顾盼、浑朴端庄、形态生动的石狮面前,听到讲解员说这是全国现存最早的汉代石狮时,乔老如是感慨。
武氏祠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全石结构,为汉代祠堂和墓地,是济宁市现存最早的建筑物。祠内石刻汉画是东汉末年石刻艺术作品,现存汉画像石四十六块,画面题材内容之丰富、思想内涵之深邃、雕刻技法之精湛,居全国汉画像石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与同时期的埃及石刻、希腊瓶画并列为世界艺术三大瑰宝。
乔老边走边看,饶有兴致。在距今近1900年前的“荆轲刺秦王”汉画像石前,乔老驻足凝视,连连赞叹画面的精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称要保护好这样宝贵、全国稀有的汉画像石。参观结束后,乔老挥笔题词“中华瑰宝”,赢得了在场人员的一片掌声。
6月5日刚刚外出考察归来的张振川市长,听说乔老回来了,非常高兴,马上率部分市级领导前去看望。在交流过程中,大家都被乔老深厚的艺术造诣所折服,并纷纷唱起了乔老作词的《让我们荡起双桨》、《难忘今宵》、《我的祖国》、《思念》等歌曲。乔老也非常高兴,当场口占一联:“酒量不大偏饮酒,识字无多要作诗”。乔老的自谦引得大家都会心地笑起来。
大家与乔老开心地交谈,丝毫感觉不出他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是的,他还真的没有老,与时代同步是他创作的特点。他不是曾经对别人说,要写一首摇滚歌词吗?家乡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那么地神奇,每天都在发生着崭新的变化,到处都给他青春的力量。在家乡的灵感触发下,他的下一首歌词,也许马上就将诞生!
2009年6月6日上午十时。
济宁城南6公里的北湖岸边。
与千里运河唇齿相依的北湖,安静地仰卧在蓝天下,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济宁城南。虽然天气渐阴,下起了淅沥小雨,但没有阻挡住人们出游的步伐,垂钓的,划船的,摄影的,人们三五成群,尽情地领略夏日北湖的醉人风光。
乔老临水而站,望着宽阔的湖面,顺手点上一支烟。湖面碧波荡漾,垂柳在夏风中摇曳,湖心的小岛苍翠欲滴。“我小时候可没有这样的好去处,”乔老说,“这里现在还是原生态,再过几年应该会更美。”
济宁是我家,还会再回来
2009年6月9日上午十时。
济宁市圣都国际会议中心门口。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乔老从5月28日回到济宁算起,已经有半个月的时间了。
乔老夫妇今天就要离开了,圣都国际会议中心的王婷小姐,这些天里一直在为两位老人提供着体贴而周到的服务。早餐的时候,为表达对王婷及中心服务人员的感谢,乔老在餐桌上为她写了“圣都美女——为王婷题”几个字,让这位姑娘好生感动。这位慈眉善目、可亲可敬的老人,在这里住了也不过一周而已,服务好像才刚刚开始,还有许多的问题想请教,这么快就要离开了吗?
是的,“又把聚会当成一次分手”,是乔老对自己与家乡聚少离多的准确概述。乔老一生有无数次的故乡行,而本次回故乡的半个月的活动,尽管不能算太短,但在切切乡情面前,当然又远远不够。所以6月9日上午,济宁市圣都国际会议中心,乔老与济宁分别的真实一幕,便演绎成一场动人场面。
早餐后,所有为乔老送行的人们与乔老一家在大厅内合影留念。一楼的门厅外,一辆轿车早已等在那里。乔老在众人的搀扶下上了车。车外的人们在和乔老的家人相互握手,拥抱话别。乔老静静坐在车的前排,神情无比安详、留恋地注视着欢送他的每一位故乡人。“乔老,您一定还要再回来!”
乔老用他地道的济宁话告诉送行的人们:“济宁是我的家,我一定还会再回来。”
车子缓缓开动,乔老右手伸出车门,与众人一一击掌而别。“再见!再见!”无数只手臂高举过顶,向着开动的车子,向着运河的骄子不停地挥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