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自古即为民俗礼仪之邦,节日众多,其中盛大隆重的传统节日更是深深体现韩国人民对传统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末,韩国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振兴。
重要的传统节日文化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即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也随着汉文化的传播很早就传到了朝鲜半岛,成为韩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并传承至今。
每年正月初一是韩国的春节。过年时人们往往举家团聚在一起,制作糯米打糕,吃年夜饭。于是,从这种习俗中逐渐产生了“吃打糕过年”的说法。春节当天,最重要的活动是祭祀祖先,全家人身着华丽的韩服,按照严格的程序,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祭祀时,人们在写着祖先名讳的灵位上供上各种食物,倒上酒,然后一家人开始行跪拜礼,向祖先表达感激之情,并祈求祖先保佑家人的平安和健康。祭祖完毕后,大家一起吃早餐,主食是年糕汤。吃过早餐后,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要给晚辈压岁钱还礼祝愿,并把有“装福”寓意的福笊篱(过滤用的汤勺模样的工具)送给别人或挂在家里。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韩国的元夕节或上元节。在这一天,人们迎接新年伊始第一次月圆,祈求一年的丰裕和平安,吃“钚饪”(花生、栗子、核桃等坚果)和“耳明酒”祈求无病。早餐吃由大米、江米、小豆、大豆、高粱做的五谷饭和野菜,并且叫对方的名字,对方答复就说“你买我的热呀”,这里面包含一年中夏天不要中暑的意思。当天开展的祈福活动和民俗游戏比较多,有放风筝、拔河、车战游戏、踩铜桥、跳园舞等,还有驱逐妖魔鬼怪和害虫之意的“放鼠火”,总之无外乎驱病、除灾、祈福等。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节日期间,男人摔跤;妇女们用菖蒲洗头、荡秋千,还做形状像车轮一样的车轮饼吃,端午节因此被称为车轮节。在端午习俗方面,最有名的就是江陵端午祭。在江陵地区,端午祭有着一套独特的祭祀仪式以及完备的祭祀程序,包括祭山神、祭酒神、演巫术、伐神木等,迎神和送神都由专门的祭官主持。1967年“江陵端午祭”就被韩国政府批准为国家级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予以保护,每年吸引国内外大量游客参与和观光,同时也使人们从中了解韩国的民俗风情。2005年11月25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通过原生形态的祭仪,诠释着无形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或称秋夕)在韩国人心目中是不亚于甚至高于春节的传统节日。与在中国一样,中秋在韩国也意味着团圆。在韩国,中秋这一天不论身在何处,人们即使再忙也都要赶回去,与家人团聚。于是,便会出现商店大部分停业、火车票一票难求、高速公路上汽车排起长蛇阵的情形,有点我国“春运”的味道。秋夕的重头戏同样是祭祀。人们身着漂亮的韩服,举行隆重的祭祀礼仪,将用新谷做好的食品敬献祖先。接着去扫墓,去除祖坟周围的杂草,再精心地把有些破损的坟头修补好,这项活动是绝不可少的。韩国人中秋不吃月饼,而是吃用大米、芝麻、松仁、花生和栗子等干果做成的类似于中国饺子的松饼。中秋当天,民间还组织许多民俗演出,重头戏是面具舞蹈表演,除了一个较大的狮子面具外,还有5种不同风格的面具。面具舞最初是韩国人新年时驱除邪恶祈求好运的舞蹈,现在被指定为重要文化遗产。
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时间令作为端午节习俗发源地的我国上下唏嘘不已。这一事例足见韩国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
在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方面立法先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韩国经济还处在起飞前夜,开始着力进行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搜集和整理。在一大批民俗文化学者的倡导和参与下,1962年韩国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通过开展民俗文化财(文化遗产)调查、认定功能重要无形文化财的保持者或保持团体、资助其进行传承等方式,将包括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以及有关历史、自然的知识和实践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保护范围。自此,韩国开始逐步构建无形文化财的相关保护政策与制度。韩国无形文化财现行法令与相关保护制度的核心工作大致可分为以下几项:发掘无形文化遗产且制作国家名录的“指定认定”、确保无形文化遗产世代传承的“传习教育”、协助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培育的“公共支持”等。此外,也包括涵盖非指定无形文化遗产在内的“研究调查”和保存无形文化遗产原型的“纪录制作”等。近年来,韩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节日文化方面的政策方针从“保护”与“传承”更进一步走向“振兴”与“活用”,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法规,并发展与之相关的事业。
将对民俗艺人的重视和对传承人才的挖掘和保护作为重中之重。包括传统节日文化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而民俗艺人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则是其活性载体,包括传统节日文化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附于传承人而存在。韩国政府在这方面制定了金字塔式的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最顶层被授予“保有者”的称号,接下来是“助教”和“履休者”。这些文化遗产传承人无不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受到社会大众的尊重。国家给予他们用于公演、展示会等各种活动以及用于研究、扩展技能、艺能的全部经费,同时政府还按月发放生活补助并提供一系列医疗保障制度,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保有者”要履行每年在国内外举行2次以上公演的任务,同时有义务将其技艺传授给“助教”和“履休者”。这种以师带徒的制度,不仅保证了包括传统节日文化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延续性,还为不断丰富、完善民俗文化技艺提供了条件。
通过产业开发来促进节日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两者并不对立,保护与开发是相辅相成的,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科学地开发带来的效益是促使资源得以更好地保护。韩国非常重视推动旅游观光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艺术以及相关产业与传统节日文化的融合与开发,巧妙地将自身的传统文化和现代产业有机结合,促进传统节日文化从“国民之享有”走向“产业化”和“世界化”。成功的案例如“大长今”,一部电视剧便将韩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传播到全世界,致使韩国文化备受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