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既是思想上的“圣人”,更是生活中肉体凡胎的俗人。孔子因为他实在的人生,而使他的思想在我们的心中变得可信又可靠。
一个人掉到水里,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和钱,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说:“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有一次孔子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七天没饭吃,颜回好不容易找到一点粮米,便赶紧埋锅造饭,米饭将熟之际,孔子闻香抬头,恰好看到颜回用手抓出一把米饭送入口中。等到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说:“我刚刚梦到我父亲,想用这干净的白饭来祭拜他。”颜回赶快着急地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刚烧饭时有些烟尘掉入锅中,弃之可惜,我便抓出来吃掉了。”孔子这才知道颜回并非偷吃饭,心中相当感慨,便对弟子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从上面的故事中,你可以感到孔子是个思想家、教育家,但孔子首先是一个俗人、一个平民、一介布衣。他有常人的喜怒哀乐,不时还犯点小毛病,但这并不影响他思想的伟大。
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又可体会到孔子的中庸之道和做人做事的原则。冯友兰先生说“中国哲学有一个主要的传统,有一个思想的主流。这个传统就是求一种最高底境界。这种境界是最高底,但又是不离乎人伦日用底。这种境界,就是即世间而出世间底。这种境界以及这种哲学,我们说它是极高明而道中庸”。“极高明而道中庸”是冯先生一生追求的精神境界。《中庸》说:“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先生在“贞元六书”中最重要的《新原道》里提出,中国哲学主流的传统,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孔子,就是一个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