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所高校因传统文化而闹得沸沸扬扬,作为一名曾经亲身经历过的人,有些感悟,有些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我就是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第一高级中学11级的一名学生,传统文化也的的确确陪伴我走过2014年高考的全程。现在回想,不能说特别赞成,特别感恩但也不厌恶,不憎恨曾经的那些日子。
第一次接触这些传统文化是在高二,我们只是班级组织晚饭后诵读一些弟子规。到了高三,我们开始接触一本完全陌生的东西—由熊春锦改编的《德道经》。的确,在我们这种封闭式县级高中本来学习时间就赶得很紧,早上5点进教室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读不读经典我们都会早早起床上早读。只是在高三这个宝贵的时间里整天让我们诵读这些我们完全陌生的东西我们也确实感到无奈和厌烦。更有的是,高三的诵读已不是班级自己组织,而是变成学校强制的,每次全班站起来诵读,外面级主任还会随时观察,若发现没有认真读的同学,班级还会因此被记黑名单。课间操也一度把原来的跑步变成做操,做梅花韵拍操,边做操边诵读。期间,学校还组织班级经典诵读大赛。就这样,我们虽然不懂这些经典,但却能熟读背诵,出口成章。
当然传统文化论坛是少不了的。我们在校期间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两期有关传统文化的论坛。对于这些论坛,我确是很感恩的。校领导请来社会各界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前辈们”给我们讲他们的经历,教导我们学会感恩,学会孝道,学会……还有那些义工,自愿付出,鞠躬服务。对于这些论坛的影响我想确确实实是好的:晚上在漏天接茶水的地方多了自愿举台灯的同学,黑黑的楼梯上多了自愿引导照明的同学,校园内很少能看到垃圾倒是多了手中随手捡起垃圾的同学,附近敬老院内也多了自愿去跟老人交流的学生……

作为一名毕业生,作为一名曾经的高三党,我不是说宣扬传统文化是个错误,而是说一日三读,这样的高频率在争分夺秒的时间里真的很难让人接受,很让人反感。凡事都会有个度,如果是适当的讲解学习我们当然是可以接受的,而记得当时近乎变成一种强制。但是现在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却极力赞成在高中进行一种适度的文化教育,如果能从初中,甚至小学就开始接触想必也是极好的。记得以前心烦意乱、压力山大的时候看看这些确实能让内心找到一种归属感,因而平静;暑假无聊时在网上搜了译文,发觉古人的思想真的很是超前,蕴含着大智慧。在当今这种教育体制下,能有一所中学校长亲力亲为,带领广大师生复兴传统文化的确让人惊叹,也不得不让人赞叹。
当今世界激烈的竞争不仅在于科技实力,经济实力,也在于文化软实力。一个拥有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民族,不宣扬自己的特有文化也却会遭人鄙视的吧。只是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适度而行。如果因为一所中学的文化教育而使国人都议论思索,我想这也算是一种成功的尝试了,如果稍加改正修补,那一定将会成为一种很成功的教育模式。我也期盼这种教育方式早日出现,受教心灵。